首页 新闻频道 部门动态

先飞的榜样丨全国劳动模范缪文钦:大山里的“甜蜜事业”

2025-04-30 17:12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缪文钦,33岁,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福建省劳动模范、宁德市五四青年奖章、寿宁县十佳脱贫攻坚带头人等荣誉,领头创办的祥瑞葡萄种植合作社获评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省级示范合作社。

缪文钦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天——

阳光透过葡萄叶的间隙,从一片绿荫中散发出阵阵微光。那翠绿色的氤氲朦胧,像极了青春的遐想,直击那颗跳动的心。

也就是从那时起,缪文钦决定在那重峦叠嶂的深山中,追逐自己的梦想——那无关高楼大厦、无关车水马龙、无关灯红酒绿的梦想。

年轻人,总是爱闯敢拼,似是不在祖国版图上多留下一些自己的足迹,就辜负了这短暂的青春。作为“90后”,缪文钦也曾如此不甘平凡。2008年从福安农校传播学院毕业后,他就和女友张丁玲走南闯北,辗转四川、江苏等地做些生意。茶叶、钢材……但凡感兴趣的、有资源的、家里有帮衬的,他都要尽力尝试一番,虽不算飞黄腾达,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见识。

人生,总会在某个不经意间,悄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总会在一个突如其来的岔路口,做出关于一生的抉择。2010年春节前夕,缪文钦回乡过节时,一个心血来潮,便顺道前往福安的一个葡萄园进行参观。

福安是东南沿海最大的葡萄主产区,享有“南国葡萄之乡”之美誉。彼时的巨峰葡萄效益十分好,而且销路不愁,一到丰收季就早早被预订收购。听着当地农户的介绍,缪文钦心痒痒的,心想:自己的老家寿宁县凤阳镇与福安相连,也处在白云山麓,是否也可以种植这种“致富果”?

果然,回到凤阳后,缪文钦了解了一番,发现凤阳有小部分群众在种植葡萄,但是因为管理不规范、品牌没有知名度等原因,效益不是特别好,所以没有形成规模。但是细心的缪文钦却从中发现了商机:一是凤阳具备种葡萄的基础,二是凤阳葡萄成熟时间比福安的晚。

当他手里拿着自己调研出来的结果,心中充满了激动——凤阳平均海拔650米,年平均气温13℃—18℃,年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昼夜温差大,而且土壤十分肥沃并富含锌元素,非常适合种葡萄!

确信源于相信,相信源于自信。那一刻,缪文钦的确信,是确信了自己今后的新事业;相信,是相信自己的家乡蕴藏着致富的希望;自信,是自信自己一定能够亲手把希望变为现实。于是,缪文钦和女友就迅速把外面的生意转让了,在官田村尝试种植了38亩大棚巨峰晚熟葡萄。

还是那座山,还是那条水,可从此家乡这片土地,对缪文钦而言,却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所有青春剧的开头,都仿佛阳光一般美好而灿烂。缪文钦的人生剧本也是,刚开始小试牛刀的试种,第一年就直接获得了成功,产出的葡萄收获了不错的品质。缪文钦将葡萄送到省地质调查院物探所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葡萄中的微量元素有效锌含量达0.39毫克每公斤,含水率高达80.71%!

这些数据给了缪文钦很大的信心,也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许多村民都来询问了解,都表达出了也想试试的意愿。一个村里的,多少都沾亲带故。本来缪文钦只是想自己经营的,可问的人多了,也开始认真思考起,是不是可以发动村民一起种?——毕竟无论是数据还是试验结果,都充分说明了凤阳发展葡萄产业,完全是有可能的,也具有优势的。

缪文钦考虑再三,决定还是要带着村民一起发展:一来是为了能帮衬帮衬亲朋好友,也算能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二来如果要走品牌化的路,也需要形成规模,如果能以村镇的力量发展,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012年初,缪文钦牵头成立了寿宁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发动周边村民一起种植葡萄。结果发现,真正到“出发”的时候,很多村民却打了“退堂鼓”。一细问,原来是因为大棚种植,前期的资金投入比较高,很多农户充满了顾虑,不敢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来。

俗话说,好事做到底,送人送到家。“既然决定了要帮助大家一起脱贫致富,那就要让村民真正能够受益。”缪文钦多方询问,了解到达到一定规模大棚设施有补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争取到了每亩7500元的大棚补贴,并通过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这样一来,很多农户有了信心和底气,纷纷加入种植队伍中——大石、官田等村的30多家农户共计种植了葡萄200多亩。

一个承载希望和梦想的合作社,终于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萌发出嫩绿的枝芽。

人们喜欢青春这个词,从来不在于它的美好,而在于无论经历多少次失败,依然有着无限的希望和机会。

随着大规模种植的铺开,许多原本未想到的问题也接踵而来,让合作社的葡萄事业受到不小的打击——不是葡萄苗枯萎,就是生长不好,产量、质量都很不稳定。这样的葡萄到市场上是卖不上什么好的价钱。

当时很多社员都很沮丧——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葡萄,里面竟然也有这么多门道,而且风里来雨里去“扎”在地里,好不容易等来的,也只不过是一点点的收成,还不如去做别的呢!

特别是2014年,缪文钦当时试种的葡萄生长最旺盛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葡萄挂果挂得太多了,导致很多葡萄不转色,销量受影响。那一年,很多种植户都因此失去信心,缪文钦也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如果只是自己单打独斗,无非就是损失一些钱的问题,可如果带着村民一起亏钱,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压力实在太大。

但经过很多个晚上的思考,缪文钦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因为是自己发动村民们发展这个产业的,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带着村民赚到钱,如果现在因为挫折就放弃了,以后谁能看得起自己?俗话说,不争馒头争口气。也就是那一刻的冲动,让他下定决心,绝不放弃,必须成功!

缪文钦开始转变“想当然”的做法,重新开始一点一滴学习如何种植葡萄。

他不仅买了书和视频,掌握详细的理论知识,还三天两头跑去向本地以及外地的老种植户们请教实操经验,有时还会专门邀请专家来现场指导。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让缪文钦和社员们重新打开了葡萄世界的大门。为了给种植户们一颗“定心丸”,缪文钦还专门买了酿酒的设备,这样就算行情差,还可以用葡萄来酿酒。

慢慢地,社员们恢复了信心,也更加全面地掌握了技术,种植的葡萄品质也更加优良。葡萄的平均收购价格由每斤2元提高到了每斤7元左右,每亩收益也从大几千元到突破万元,再到突破1.5万元,真正成了“致富果”。

从那以后,缪文钦虽然年纪不大,却成了大家心中的“主心骨”,要种葡萄了找他,葡萄遇到病害了找他,葡萄要出售了找他。虽然事情烦琐,但缪文钦却乐在其中,因为他视每一位种植户为他的“创业合伙人”。也因此,在当地提到葡萄,无人不提及缪文钦。

随着合作社种植的成功,越来越多社员加入了其中,达到107户。规模做大了,本应是好事,可是又一个问题诞生了。收购量渐渐开始跟不上种植量,好葡萄却深陷“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如何打开销路成了新的问题。

缪文钦认为,虽然合作社是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但是本质上还是经营主体,必须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市场运作为原则,走标准化、规模化、企业化、品牌化、信息化“五化”之路。他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土地入股、土地租赁、劳务技术等方式,流转土地1300多亩,建立起寿宁全县首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以及葡萄交易集散中心。同时,他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完善葡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注册了“贝甜”商标,搭建起包装加工车间和冷藏库,实行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标准,与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文化旅游节、媒体采访等方式宣传推介“寿宁高山葡萄”品牌,让凤阳葡萄走进大江南北等全国大中城市。

他还建立了葡萄品种园,试点培育妮娜皇后、黑王等10多个新品种,往高端高效方向发展,并引入针对现代农业合作社SaaS服务的“合家欢”管理信息系统,对合作社正式社员实行积分制度,提升合作社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那段时间,没有人敢相信,一个小小的山村、传统的葡萄种植产业,却发展出了国际化大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缪文钦用年轻人的激情和创造,开创出了凤阳的“甜蜜事业”。

如今,葡萄已经成了寿宁支柱产业之一,辐射带动凤阳全镇种植葡萄10000余亩,还向全县其他乡镇发展,年产值2亿多元。缪文钦也被乡亲们亲切称为“葡萄王子”。

来源:宁德市总工会 宁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辑:邱祖辉
审核:刘宁芬 梁辉约

责任编辑:邱祖辉

(原标题: 先飞的榜样丨全国劳动模范缪文钦:大山里的“甜蜜事业”)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