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部门动态

先飞的榜样丨全国劳动模范王周齐:迎着春风奔跑

2025-04-30 16:27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2005年盛夏的一天,为采写一篇扶贫攻坚的主题报道,我前往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周齐已在村委会等候。握手,互致问候,他便领我前去村里走走。印象中,村里正在大兴土木,建设场面很是火热。颇感意外的是,没有土建工程场所常见的脏乱、纷杂、尘土飞扬,村道很整洁,村中心的三角地带,因地制宜设置了一个圆丘形花台,花台中间立着一尊钢塑村标。四周的房子也有别于平常的农家小屋,而是一种新式的联排农家别墅。

村庄西沿,有一片刚建成的农家联排别墅。这是为即将搬迁到新村的两个山区自然村村民准备的。柏洋全村不过五六百户、2000多人口,却有21个自然村,村民分散居住在各个山旮旯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土地贫瘠,村民贫困,这是过去各村的普遍现象。在王周齐的带领下,柏洋村借全面实施“造福工程”的政策东风,把实施整村搬迁式的扶贫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将各个偏远自然村迁移到中心村,建设永和新村。

新村取名“永和”,是寓意永续和美。和谐美满常在,是老百姓最大的心愿;而对于畲汉混居的柏洋村,还有另一层意思:民族团结,共同进步。

不过要说动村民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老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是搬了一个家就万事告吉,搬到山下后,我们靠什么生活?”

“村里建了工业小区,引进了好几家公司。还有,市里在文渡建了工业区,已经有30多家公司落户。村里有工厂,文渡就在柏洋边上,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公司要招收员工,当然是我们优先。我和公司老总们谈好了,他们承诺,你们去,他们敞开大门。”

王周齐说,其实乡亲们愿意相信我们,是因为看到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是村两委实实在在办了一些事。“我和村两委干部说,人与人相处,讲的是真诚,真诚,才有朋友;当干部,真诚之外,还要有公正心。真诚,你就能团结村民;公正,你才能得到村民们的认可和拥戴。”

王周齐的脸略显方形,总带着三分笑意,说话声音不高,语速略有些慢,一词一句顿挫,给人一种朴实感。在我的印象里,朴实仿佛是王周齐与生俱来的品质。

我与王周齐的第一次相见,是在2002年。当时为采写一篇清理村债的报道,我选择了柏洋村作为一个采访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村欠债现象很普遍。沉重的村债包袱束缚了村委会干事创业的手脚,也严重损坏了干群关系。村民们极为不满,说:“又没做什么事业,债还不是村干部们吃出来的?”

福鼎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清理村债工作,就是希望各村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带领村民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其时柏洋村已经先行一步,为全市树立了榜样。

1993年,王周齐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前一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还不到600元,而村委会欠下的债务竟高达43万元。村民看干部,满眼不屑;村干部们心里也窝囊,却不知发展之路在何方。

大家都在等,等一个主心骨,一个能拨云见日带领大家同心同德把村里发展好、建设好的人。

乡党委政府、村两委和乡亲们的目光不约而同瞅准了王周齐。

此时王周齐在外地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愿意回来挑起这个烂摊子吗?

王周齐也犹豫。他其实也有个心结,每次回家,看到村里积贫积弱的面貌,总感到很不是滋味,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

有一种力量叫信任,王周齐决定了:“回柏洋!”

“既然全村的父老乡亲都相信我们,我们就要干出一些名堂来。村里穷,还欠债,这是个大包袱。柏洋要发展,第一件事就是先还债,甩下这个包袱。钱哪里来?只能靠开源节流。我提议,我们村干部,头三年都不领工资。”

王周齐原先担心会遭遇批驳,没想到却收获了一片掌声。掌声给了他信心:“说明干部们都乐意奉献、公而忘私,有这样的班子,就不愁村里的事办不好、村里的经济发展不好。”

与几十万元的村债相比,村干部的那点工资不过杯水车薪。节流之外,王周齐要做的另一件事是开源。村集体的财源在哪里?就当时而言,只有村办茶场、果场。可村集体茶果场因经营管理不善,连年亏损,财源成为“债源”。在王周齐的推动下,柏洋村通过转让经营、承包租赁经营,盘活村办茶果场,实现“债源”变回“财源”。

知情的村民告诉我,王周齐还掏出自己多年积攒的10万元,替村里还债呢。

借助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元种植养殖产业的东风,在王周齐的带领下,柏洋村立足资源,做好山海文章,引导山区各村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茶叶、东魁杨梅、中药材、特色蔬菜,沿海各村养殖弹涂鱼、紫菜,为村民们开辟了增收新门道。

至1996年,柏洋村用3年时间如期还清巨额村债;更重要的是,特色种养业的兴起,激活了村级经济,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在王周齐的话语中,机遇是一个高频率的词。老话说,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王周齐就是一个善于发现机遇、抢抓机遇的人。

弄潮商海多年,他练就了善于发现商机的一双锐眼。

2000年,福宁高速公路动工兴建。柏洋村地处省道沙吕线沿线,福宁高速贯穿村境,公路建设需要大量石子,机遇千载难逢。

办企业,需要资金。王周齐想到借力,他引进福清市福路建设公司,与对方联合创办了福宁材料有限公司,利用本村境内矿石的下脚料加工生产碎石,为高速公路建设供货。

“一年村财收入20多万,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关键是,有了钱,就能办更多的事。”王周齐说得很平和。也许当时,他是激动的,因为他已经有了新的规划,有了这笔收入,他的规划便有了实施实现的基础。

果然,就在福宁高速建成通车的2003年,柏洋村又有了大动作。

福宁高速公路建设期间,柏洋村把村边靠山的一块荒地出租给建设方,作为废渣堆放场地,面积150亩。路建成了,这个废渣场怎么处理?王周齐已有了打算:

清理废渣,完成三通一平,引进企业入驻,打造工业小区。

“建设村一级的工业小区?也只有王周齐敢想。”大家都不敢相信。大家都不看好的事,王周齐办成了。

“浙南是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经过20多年发展,开始寻求向周边辐射、转移、扩张,福鼎与浙南山水相邻,交通便利,承接浙南产业、资本转移条件得天独厚。”王周齐又抓住了机遇。他北上江浙、南下广州招商引资,引进4家企业入驻,建成了宁德市第一家村级工业小区——柏洋工业小区。

清欠村债、整村搬迁、建设新村、发展工业、解决村民就业,似乎环环相扣。我怀疑从一开始,王周齐在心里就已经有一张蓝图。

在柏洋村的发展蓝图上,王周齐用的是浓墨重彩。几乎每一年,柏洋村都要让你大吃一惊。

我也因此频频走进柏洋,有时是新闻采访,有时是调研视察,有时是参加文艺采风、文化交流活动,还有一次,选了个周末,我携家人前往柏洋自驾游。

永和文化公园是一定要走一走的。这是座江南园林式的文化景观公园,占地60亩,总投资 1200万元,由农民休闲广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主题浮雕长廊、水乡渔村、文化大礼堂、共同富裕展示馆、孝文化主题公园等单元组成,通过长廊、桥亭、荷塘鱼池等将各建筑、景观连缀成一个整体。晨昏旦暮,你都能看到村民们休闲健身、文化娱乐的场景,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

永和苑营地也值得去看看。2013年,宁德核电项目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项目选址紧邻柏洋,王周齐又一次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建设,租赁出租项目承包商使用,实现服务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新村建设、村民增收的“三赢”。

金山农耕文化园更是必去的景点。

第一次去金山,是2017年,参加市文联组织的一场“春回柏洋”文学采风活动。农耕文化园已初具规模,给人的整体观感是宏伟博大、景观旷远。2023年,周末与家人乡村游到柏洋金山,园区已全面建成。园区占地650余亩,依山而建,气势磅礴,高大的牌坊式门楼,阔达的九十九级台阶,恢宏的金山农耕之光博物馆,馆内丰富的文物展品,还有园区内错落分布的各区块特色种植园,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站在园区上方的博物馆广场上放眼整个园区,厚重的中华农耕文化传统与现代农业的活泼生态相融相生,历史长河和时代潮流在你的胸怀里翻涌如海。

“你这是非常大手笔呀!”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我们就开始想柏洋产业怎么转型升级的问题。柏洋工业小区先后引进8个企业项目,园区也从最初的150亩扩展到500亩,年产值达到22.5亿元。尤其是引进申达重工,实现高科技项目的突破和自主品牌的创立,带动园区转型升级。这家企业的老总是柏洋人,老乡,我们动员他回乡企业。回巢的‘凤凰’在家乡如鱼得水。至2019年,申达公司创造工业产值近10亿元,上缴税费3000多万元,吸引了500多位乡亲就业。”

恰好这时,申达重工董事长周益实走过来,插了一句:“我回来,王书记帮了很大的忙。”王周齐温和地向他摆摆手,接着说:“农业呢?怎么转型?新型农业,特色化、文旅融合是大趋势,也是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那时我就想到要开发笔架山,也就是现在的金山,要把这一片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

正是暑假旅游旺季,我在山上遇到好几拨游客,有城区和周边乡镇来的本地游客,也有游览了太姥山、嵛山岛、牛郎岗等景区后再到柏洋的外地游客,还有两拨大学师生研学团队和一群参加企业团建活动的客人。

在农耕之光博物馆,一位年龄与我相仿的高姓大学老师和我聊了起来。

“我们和王周齐书记有过一次很深入的交流。他这个人,看似风轻云淡,其实发展的思路、策略都很有前瞻性。”

高老师所说的前瞻性,我想应该也包括振兴大酒店的创办。

从福鼎城区至柏洋,全程高速,车程20多分钟。我记得第一次去柏洋,坐农村客运汽车,走省道,用时近2个小时;2005年那次去柏洋,先到磻溪镇赤溪村,再从赤溪出发,走蒋(洋)太(姥山)旅游公路,翻越太姥山经秦屿再到柏洋,用时将近一个半小时。福宁高速柏洋互通口开通后,王周齐又做了一件事,打通南埕山隧道,这样柏洋与硖门乡集镇便联结成一体,车程缩短为数分钟之内。

出高速,一抬眼便看到一座雄伟的建筑,楼顶悬空立着8个红色大字——柏洋村振兴大酒店。现任柏洋村党委书记王兆品告诉我,振兴大酒店总投资6000万元,由村委控股的福鼎市柏洋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一家集客房、餐饮、会议、娱乐于一体的高档商务酒店。酒店楼高12层,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有客房210间,2022年10月正式开业,每年可为村财增收450万元。

在酒店大堂的会客区,我和王周齐书记开始了一次老朋友式的漫谈。这时,王周齐已卸任村党委书记,村民们对他的称呼却没改口,还是王书记,有时还特意加了全名,称王周齐王书记。我有一次问一个村干部:“又全名又姓又职务,不嫌麻烦吗?”他挠了好一会儿头,才说:“没想过这还是个问题,大概大家觉得这样叫,才有区别,又显得敬重、爱戴吧。”

“建设振兴大酒店的事2010年就开始酝酿了。”至2010年,柏洋村已先后摘取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促进中国新农村建设示范单位等一系列全国、省级荣誉,全村生产总值已突破8亿元,村民人均收入13700元,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华丽转身。这一转变,是村党组织坚持以办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发展有恒心、为民有爱心、团结有诚心为内容的“五心工作法”结出的硕果。

“到2017年,柏洋村在产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较好的基础。这一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做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我们抓住机遇,于2018年10月开工建设振兴大酒店,把大酒店项目作为推进柏洋村实现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

从振兴大酒店打开话题,王周齐娓娓讲述了10多年来柏洋村走过的发展历程。这是柏洋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一段奋斗历程,也是柏洋村继续探索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路径的新历程,是柏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至2022年,柏洋村年生产总值达23亿元,是2010年的近5倍;村集体经济收入1032万元,是2010年的近10倍;村民人均收入3.75万元,是2010年的近4倍。10多年间,柏洋村又获得了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国家、省级荣誉,柏洋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党委,成为全国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带领柏洋村走向共同富裕的王周齐,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模范带头人、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在2018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斗奖”。

“我们常常把好政策比作春风。确实,柏洋村的每一步发展,都是落实国家决策部署、发挥政策利好的成果。我有时觉着,自己就是那个迎着春风奔跑的人。”

说完这句话,王周齐笑了起来。他的笑仍然内敛含蓄,透过窗玻璃射进来的一缕阳光恰好落在他宽正的额头上,闪动着亮莹莹的光芒。

来源:宁德市总工会 宁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辑:邱祖辉
审核:刘宁芬 梁辉约

责任编辑:邱祖辉

(原标题:先飞的榜样丨全国劳动模范王周齐:迎着春风奔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