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岭上石榴红——兴安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纪实
纵目四顾,兴安岭上,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漫步其中,错落有致的靓丽民居、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处处展现着各民族相亲相爱的动人画面。

唱响新时代走进乌兰浩特,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兴安盟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达到33.4%和75.4%、分别高于全区10个和30个百分点,成为全区唯一同时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盟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的盟市。


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鲜艳夺目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在兴安盟大地上。兴安盟先后创成11个国家级、59个自治区级和221个盟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涌现出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王淑琴、云峰、朴成奎等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人物。

“乌兰毛都我梦中的家园,心中的思念永远的摇篮……”把青春奉献在北疆草原上的天津知青王力,是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获得者。她56年守护着乌兰毛都草原和她的孩子们,两次拒绝选调回城的机会。她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影响着身边一代又一代人,守护草原,守卫边境线。

走进兴安盟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瑞秋农牧专业合作社黑木耳种植基地,村民赵国军和妻子娴熟地采摘着木耳。几年前,赵国军还是建档立卡户,戴着贫困户的“帽子”,难谈幸福更难找媳妇。在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瑞秋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和平的帮助下,赵国军种起了黑木耳菌棒,不但成功脱了贫,还娶了媳妇,过上了幸福生活。理事长马和平是一位80后蒙古族青年,多年来,他带领各族群众种植黑木耳菌棒,让小小的黑木耳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接力棒”,目前辐射带动600余户农牧户种植黑木耳,带动1200余人就业增收。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兴安日报》官方微信
文字:特约记者高敏娜 本报记者韩雨格
编辑:淑琴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陈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