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碧玲:追寻创业之梦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 通讯员 郑小倩)简单的马尾辫,两个小酒窝,甜甜的笑容,一个80后的女生毕业后就返乡创业,从养殖海参、精加工大黄鱼,共创霞浦特产园、建立霞浦特产网,她在创业路上越走越远,也带动周边人一起奔上致富路。她,就是霞浦特产园创始者之一龚碧玲。
创业路上波浪涌
今年29岁的龚碧玲出生在霞浦县溪南镇仙东村,这里家家户户从事海上养殖。她家也不例外,她的父亲养殖了20多年大黄鱼。
小时候的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龚碧玲发现一个商机——霞浦县“北参南养”十分火热,这激起了她的创业热情。
“刚提出养殖海参的创业想法,父母就极力反对,他们对从事养殖的辛苦深有体会。他们希望我有稳定的工作,过幸福的小日子。”龚碧玲回忆道。
在父母的反对声中,龚碧玲在丈夫的支持下,把近50万元嫁妆“砸”进海参养殖。第一次引进大连海参苗,因运输过程出现问题,导致“吐肠”现象,近40框海参苗几乎报废。
失败,浇不灭创业梦。龚碧玲向银行贷款30万元东山再起。父母也被她对创业的执着所感动,借了近20万元支持她。背负着近百万元债务压力的她,开始第二次养殖。
聘请山东技术人员进行渔场指导、培训,她一边不断学习养殖知识,一边凭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知识,设立奖励制度、分区域管理的模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终于养出了高质量的海参。
创业路上共致富
在市场销售和收购中,养殖户因竞争关系导致海参价格总被外来客商压制,导致养殖收益低。通过养殖和市场销售收获经验的龚碧玲,发现另一个商机——联合养殖户集中出售。
“从最初联合近50户到现在150多户养殖户,大家一起抱团取暖,成立了霞浦特产园,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从原料到品牌销售,不仅促进资源整合,保障产品的质量,也掌握了话语权,不再受外来客商价格压制。”龚碧玲说。
创业路上不止步,龚碧玲还成立霞浦特产网,借助互联网将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外来客商通过第一次实体采购后,对产品满意,不仅推荐其他商家,也会直接在霞浦特产网订购。这样不仅省时,也是对我们产品的信任。”龚碧玲高兴地说。
在龚碧玲的未来计划里,海参、大黄鱼等产品走向深加工,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业链,也可以吸纳更多的养殖户、贫困户参与,实现共同致富。
创业路上助扶贫
“现在生活中有困难吗?”
“你有入股养殖的想法吗?”
……
海风中,龚碧玲的声声关切,让叶传丹暖意融融。
叶传丹家住溪南镇台江村后慕自然村,全家6口人,他是唯一的劳动力。2014年,叶传丹被列入精准扶贫户。龚碧玲了解到叶传丹的困难后,主动帮扶,将他安排在自己的渔排上打工,一个月工资3500元,一年收入三四万元。
“如果今年养殖行情好,阿玲还会根据收益分发奖金,一年收入大概就有五、六万元,这样我下半年就可以脱贫了。”叶传丹开心地说。
在龚碧玲的渔排上,还有2户精准扶贫户、1名聋哑人。龚碧玲的帮扶让他们的生活有了盼头,充满了希望。
“大学期间,我曾担任青年志愿者,这对我有很大触动,我会力所能及帮助有困难的人。开始进行创业的时候,我就开始请村主任推荐需要帮扶的人。”龚碧玲说。
“我会将自己的事业不断做大、做强,这样既可以帮助周边的人,还能与他们一起共同致富。”憧憬未来,龚碧玲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