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盛蔚:诗与远方
——霞浦80后大学生“退学”返乡写诗,创办公益书屋温暖留守儿童
苏盛蔚
韦廷信
首届霞浦诗歌快闪活动。
宁德网消息(记者 虎妍)8月21日,对于苏盛蔚及其家乡霞浦县高罗下洋城村孩子们来说,是个值得庆祝的“大日子”,因这天是“半岛书屋”建成开放一周年的纪念日。当晚8时,伴随着生日蜡烛的熄灭,苏盛蔚和前来参加“半岛书屋”周年庆的孩子们举起装满饮料的纸杯高声喊着:“半岛书屋周年快乐!”书屋里欢快的笑声和不远处温柔的海浪声,让以写诗为理想和事业的“退学大学生”苏盛蔚再次下定决心,继续坚守在这个小渔村和小书屋里……
为留守儿童创办公益书屋
2016年,苏盛蔚联合几名80、90后文艺青年一起众筹了“半岛书屋”这个农村公益书屋,该书屋平时由苏盛蔚负责管理和打扫卫生,除了偶尔承接“海岸诗社”成员们在这里开展文艺活动外,村里的孩子们是每天光顾书屋的主要客人。
“最初是想把闽东地区的诗歌爱好者聚集起来,找个可以吟诗作画的地方,后来关注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缺失,就将书屋的建设和公益联系一起。”和苏盛蔚2014年共同创立“海岸诗社”的韦廷信也是筹建“半岛书屋”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在他看来,苏盛蔚的家乡霞浦县高罗下洋城村是该书屋最好的选址,“那里真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非常有诗意,是个举办诗歌沙龙的好地方。”
韦廷信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海岸诗社”其他成员的积极响应,大家一边在网上发起众筹,一边向该村委申请废弃的小学教舍。没多久,村委就将一栋三间、85平方米的平房免费提供给他们使用,众筹募集到了7万元的捐款。苏盛蔚将该房装修成一间书屋和两间客房,在城里上班的韦廷信和其他成员负责联系文学爱好者捐书。经过两个月的努力,2016年8月21日,“半岛书屋”在这个美丽的小渔村投入使用。
“每次我们举办诗歌讲堂,来听课的人都非常专注,有很多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看到因我们的书屋和课堂让他们的生活不再寂寞无聊,我们也觉得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苏盛蔚告诉记者,书屋开放一年来,不只村里的老人儿童有了读书的习惯,甚至连那几个令家长头疼的“问题少年”也走进了书屋,开始阅读。
大一退学回家写诗
高考时苏盛蔚因疾病未能如愿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2011年正在读大学一年级的他,选择放弃学业,回到家乡下洋城村开始诗歌创作。
“纠结挣扎太多次了,毕竟周围的人都不太理解我的想法。”当记者问留守小渔村五六年来是否有过动摇时,苏盛蔚苦笑着回答。
“但每次我想离开的时候都舍不得,尤其是去年半岛书屋建成后,我每天都会按时去开门,孩子们在里面读书,我在里面写诗。有时我想如果我真的离开这里的话,他们又像以前一样放学后孤孤单单了。”苏盛蔚说,让他做出选择的总是这些“但是”,纠结挣扎是难免,写一两首诗发发牢骚就好了。
说起诗歌创作,喜欢安静的苏盛蔚便侃侃而谈。
“暮然”是苏盛蔚写诗时用的笔名,也是很多诗友对他的称呼。“我的诗歌,写渔村生活的比较多,写青年人的愤怒、迷茫和敏感也比较多。”苏盛蔚说,自己其实是个性格孤僻的人,但只要谈到诗歌,就会信心满满,而且也是因为诗歌,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海岸诗社”,也发表了不少诗歌。
“我的公众号最初叫‘雁洋城’,现在叫‘下洋城村’,目前有500多个粉丝。”苏盛蔚的家乡在古代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雁洋城”,苏盛蔚刚开始办号时,便用这个名字。后来,他想通过自己的公众号让家乡被更多人知道,便改成现在的名字,也开始写一些关于家乡的人和事的散文。
苏盛蔚说,起初几年他坚持每天写一首诗歌,直到去年认识了一些老诗人,他们劝他先好好生活,他才放慢了节奏。“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一点都不假,我是应该多体验生活再去创作。”现在的苏盛蔚在村里开了一家杂货店,不去书屋读书写作时,他大多数时间都在杂货店里当“老板”。
“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听老人们在店门口聊天,让我觉得轻松自在起来。”苏盛蔚认为,现在他“接地气”了很多。
组建社团传播诗歌
除了“半岛书屋”外,“海岸诗社”也是苏盛蔚的“精神家园”,用他的话来说,这两个文化实体组成了他生活的一半。
2013年,QQ群还很流行,苏盛蔚便注册了一个群号叫“霞浦青年诗人群”。经过一年时间,很多热爱诗歌的80、90后便通过搜索加入这个“大家庭”,韦廷信就是其中的一员。
2014年秋天,大学毕业后回宁德工作的韦廷信和在霞浦诗人圈里崭露头脚的苏盛蔚见面了,韦廷信将大学时组建文学社团的经验告诉苏盛蔚,建议他将诗人群实体化。两个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几瓶啤酒下肚后,讨论出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海岸诗社”,从此这个由140多个年轻人组成的文学社团便落地生根。
2015年,诗社第一本刊物《诗萌》刊印;2016年,诗社向社会发起众筹,建成了“半岛书屋”;2017年,诗社第一份报纸《海岸诗歌报》内部免费发行,如今已发行2期,每期400多份。
诗社中的成员,不但来自各行各业,受教育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但只要真的热爱诗歌,韦廷信和苏盛蔚都不会排斥其加入。“我们会不定期地举办诗歌交流会,教大家读诗、写诗、评诗,目标是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诗歌。”
80后的陈云峰是一名电力工人,每天工作九个小时,深夜回家后,吃完饭便开始埋头写诗。“我写诗是因为喜欢,写诗的时候,感觉累了一天终于放松下来了,浑身满血复活一样。”面对别人的疑问,陈云峰总这样回答。
“陈云峰起初不会写诗,但他非常热爱诗歌,加入诗社后,每次诗社举办活动他都非常积极认真。经过我们的不断鼓励,现在每天下班再晚他都会写诗。”韦廷信说,陈云峰的认真劲激励了很多人,“毕竟大家白天上班工作都很忙,晚上又累,偷懒是难免的,但一想到云峰,大家就重新拿起了笔。”在韦廷信看来,练笔是写诗过程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放久就生锈了,诗社的作用就是大家互相激励、互相督促,不放弃热爱诗歌的初衷”。
“海岸诗社”的口号是“为发起闽东第二波诗潮而努力”。成立三年来,韦廷信成长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苏盛蔚成了宁德市作家协会会员,其他社员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创造惊喜。宁德著名诗人刘伟雄这样评价这个文学团体,“最近进入大众视野的霞浦诗歌活动,终于走出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一度辉煌的阴影,在沉寂多年之后又开始的一波喧哗”。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