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福安畲乡九旬银匠的三件新鲜事

2025-05-03 09:37 来源:福建日报

日前,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福安站)在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廉岭村动工开建。望着来来往往的新面孔,93岁的钟伏松不禁感慨:“现在村里的新鲜事真多!”

对钟伏松而言,新鲜事有三:一是清华大学来村里建工作站了;二是自己新收了一名从浙江丽水来学银器制作的年轻徒弟;三是自家老宅被改造成畲族文化传承体验示范基地,前来体验的学生络绎不绝。

戴上眼镜,摆开工具,拿起锤子和錾子,钟伏松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一坐就是大半天。“雕刻需要专注,稍一走神就会出错。”他说。

钟伏松雕刻的花朵线条流畅,形态优美,立体感十足。“我雕刻这些花无须打稿,线条、形态全刻在脑子里。”炉火纯青的技艺背后,是钟伏松数十年如一日的錾刻。

钟伏松的舅舅是一名银匠。16岁开始,他就跟舅舅学习制作银器。“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就挑着木箱,翻山越岭到霞浦、罗源等地打银。”

“来去三千客,四万打银人。”这是畲族银匠的真实写照。“那时上门打银器,我们都是住在对方家里。打银器很费时,多的时候要住上个把月。”钟伏松告诉记者,畲族重大节日里都少不了银器,尤其是家里有姑娘出嫁,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都会请银匠上门打上一套银器。

制作银器不仅考验匠人的技艺,还考验他们对生活的观察。“银器上的图案不固定,要想錾刻出新花样,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比如,一朵花的形态好看,我会细心观察并记住,等到下次錾刻相关图案时,就可以把它融入其中。”日积月累,钟伏松錾刻的银器以灵动见长,许多人慕名前来学艺。来自浙江丽水的大学生雷俊宇就是其中之一。

“我出生在畲族家庭,从小就对畲族传统手工艺感兴趣,但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在我们那一带已经失传了。”多方打听,雷俊宇得知钟伏松在传授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大学一毕业,他就驱车到廉岭村体验了几天打银生活。

回家思索一番后,今年3月,雷俊宇带上行李,住到钟伏松家里,一心学起畲族银器制作技艺。“真正沉下心来学,发现银器制作工序繁杂,每道工序都有门道,十分考验耐心。”雷俊宇说,钟伏松的匠心深深感染着他,他下定决心要把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学到手,并在银器錾刻中融入年轻人喜欢的元素,让廉岭村的银器制作技艺走出大山。

“打银行规严格,手艺不外传,很多师父带徒弟,都不愿把真货‘掏’出去。”钟伏松的儿子钟发清说,父亲对每一名前来学艺的徒弟都倾心传授,“随着年岁渐长,父亲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把银器制作技艺传下去’”。

作为纯畲族村,廉岭村村民至今保留着做乌米饭、手工制银的传统,村里廉岭古道、清代古民居、明代烽火台等遗迹保留完整。2014年,廉岭村入选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借此契机,我们以‘群众投工投劳,村集体投料’的方式,引导村民把自家房子活化利用起来。”廉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伏谢介绍。

“钟伏松是畲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家里宅院又保护得好,村里顺势将他家打造为福安市畲族文化传承体验示范基地。”钟伏谢说,基地内设置有银器制作和乌米饭制作体验区域,“现在很多学校和我们联系,想要来村里研学”。

学生的到来让曾经荒废的老宅院回荡起欢声笑语,钟伏松打心眼里开心,有时还亲自上手教孩子们打银器。村里人气上来了,钟伏谢愈发忙碌,也对畲族银器制作技艺传承有了新思考。“畲族银器制作技艺要想传承好,关键是让手艺人看到赚钱的路子。手工制银成本高、工期长、样式少,我们需要做一些实用、时尚的文创产品,让游客愿意掏腰包,村民愿意做银器。现在村里缺这样的人才。”

随着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福安站)落户廉岭村,钟伏谢看到了畲族银器制作技艺传承的希望,“我们希望借助清华大学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开发与村里手工制银特点相匹配的文创产品,激发畲族银器制作技艺传承的内生动力”。

来源:福建日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陈雅芳

编辑:吴宁宁

审核:陈娥 梁辉约

责任编辑:吴宁宁

(原标题:福安畲乡九旬银匠的三件新鲜事)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