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源头活水 落实八项规定⑥丨深入城市肌理,了解城市脉络,铺就发展蓝图
“当县委书记要走遍全县各村,当地委书记要走遍各乡镇,当省委书记要走遍各县市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厦门的习近平,购买了一辆厦门自行车厂生产的“武夷”牌自行车。
骑行街头,他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一坐下来,就把烟递过去,沟通一下感情,然后才进入正题。别人泡的茶,他也不管卫生不卫生,接过来就喝。厦门的夏天比较热,群众看他工作辛苦,给他切一个西瓜,他也不管周围苍蝇围着嗡嗡飞,接过来就吃。
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正是以这种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深入城市肌理,了解城市脉络,擘画了两张至今影响福州和厦门的蓝图。
东海之滨,鹭岛厦门。当改革开放的航船扬帆出港,这里便被设立为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1985年6月,习近平到任时,正值厦门经济特区经过5年建设,进入新阶段,迫切需要一个发展战略作为决策指南。
为此,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由习近平牵头组织一班人马专门研究。
1985年,习近平从河北正定调往福建厦门工作,图为时任厦门副市长习近平到国外考察。(新华社发)
年轻的习近平面临挑战,他说:“我们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基层。我们一切工作,基层最重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第一线,也是前线,也是火线。”
1986年,一场征文活动——“2000年——我心目中的厦门”在《厦门日报》展开,引发全市性大讨论,众多投稿纷至沓来,抒发对未来的畅想。
这场梦之旅,是习近平领导制定的厦门发展蓝图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后来有十多篇征文中的善计良策被采纳。
同年,习近平同志牵头成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研究制定《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他带领十几家单位、100余位专家教授、实际工作者组成课题组,深入调研,摸清厦门市情家底,写出几十万字的调查材料。分21个专题研究,不断论证,历时一年半,形成20余万字的战略报告。
《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图源:人民日报
这个发展战略,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十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习近平在其中,深深思考这座城市的永续发展之路。
如今,再翻开这份“蓝图”,凝结其中的许多理念和举措富含开创性和前瞻性,直到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很多工作仍在深化——
■ 明确提出特区建设“三步走”战略和建设“自由港”的构想,至今对厦门的对外开放发展发挥战略导向作用;
■ 率先设专章规划生态环境问题,明确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奠定了厦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调;
■ 沿着“要在对内对外两个辐射扇面中增强辐射能力”的目标,如今厦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奋力打造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节点城市;
......
三十多年前的福州,工业底子薄,财政收入少,交通闭塞,观念落后。1990年4月,习近平同志履新福州,担任市委书记。
面对这样的发展状况,如何找到出路?习近平此后的两年,一多半时间都在基层作调查研究,一直思考着、酝酿着。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吹响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
“习近平同志当时敏锐意识到,机遇来了,能快的就不要慢,必须尽快改变福建在东南沿海‘后排就座’的状况。”时任福州市委办公厅主任陈伦回忆道。
要想大干,先要做好谋划。不仅要有三五年的短期规划,还要做二十年的长期规划。
1991年12月,习近平与同事讨论福州市战略规划设想。图源:央视网
二十年发展规划怎么定?习近平同志提出“调查研究是新思路形成的必要途径”。
与厦门的畅想2000年不同,这一次福州的目标更加明确,“怎样赶超‘亚洲四小龙’”的问卷调查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次问卷调查吸引了3万多位市民参与,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就收到了近3万份问卷。
一对离休老夫妇连续数天乘车在市里调查,就城市交通、商业网点分布等问题提出10多条建议;还有市民骑自行车在城里转了3天,提出了加强道路网络建设的16条建议......
对于福州来说,那是一个全民动员的时代。据不完全统计,1627名干部围绕581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完成了367篇调研报告;调研组分头赴广东、海南、上海、山东、江苏、北京等地考察;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市直有关部门及县(市、区)领导、市大中型企业负责人以及基层同志也被召集起来,先后开了数十场不同类型的征求意见会……
万人答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1992年11月,十易其稿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在福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审议通过。
这份文件科学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被称作“3820”工程。
在“3820”工程指导下,一批重点主导产业集群形成规模,长乐国际机场、福厦高速、福州港等重大基础设施接连落地,为福州发展蓄积了强大势能。
“3820”工程擘画的蓝图,2010年全部实现。
福州新区滨海新城核心区一角,现已成为福建省数字经济产业重要集聚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一张经得起检验的蓝图,不是拍脑瓜的结果,而是经过调查研究,不断讨论论证的产物。近四十年过去,两张蓝图早已铺开,变为实景图。“调查研究”这个方法论也被写入中央八项规定,为更多蓝图的绘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秘诀。
来源:新福建
编辑:陈娥
审核:蓝青 林珺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汲取源头活水 落实八项规定⑥丨深入城市肌理,了解城市脉络,铺就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