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为“宁”,无毒有我!
闽东山海间,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加速崛起,铸就全球产业版图新坐标,推动宁德成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我市同步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将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纳入战略发展布局,强化责任担当,深化综合治理,打造“全域联动、全民共治、全面夯基”立体化防控体系,推动禁毒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全域联动斩毒链

利剑出鞘,禁绝毒品。全市公安机关建立健全“一把手挂帅、一盘棋推进”的全警缉毒执法工作责任制,探索运行“专业+机制+大数据”模式,全链条打击涉毒犯罪,缉毒执法效能明显提升,破获多起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缴获各类毒品逾4吨,多次获得公安部通令嘉奖。
点亮“心灯”,引入正途。市司法局持续加强特殊人群的管理,根据涉毒社矫对象的涉毒违法情节、个人背景、心理状态等“个人画像”,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与公安机关、禁毒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实现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升级。
绿色校园,护航青春。市教育局将青少年作为禁毒宣传“关键群体”,在全省率先将禁毒知识纳入中小学期末考试范畴,推动禁毒教育从“选修课”变为“必修课”。推行青少年智慧禁毒教育“云课堂”,在全市458所学校28万余名学生中全面应用,线上两课时完成率达98.94%。
巾帼助力,无毒守护。市妇联积极引导巾帼志愿者、女法官、女心理咨询师等群体为有需求的妇女儿童提供针对禁毒方面的普法宣教、法律咨询、家庭纠纷调解等服务……
全民共治筑防线

近年来,宁德市以“社会共治”为核心理念,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宣传形式、激发全民参与,让“无毒有我”理念在闽东大地落地生根——
◆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禁毒工作。2022年以来,全市新招禁毒社工47人,组建“巾帼禁毒”等志愿者队伍189支,招募志愿者3305名,禁毒社会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 构建“集中+常态”“线上+线下”宣传矩阵,实现禁毒教育“零死角”。线上,着力提升新质禁毒宣传战斗力,2024年,“宁德禁毒”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居全国同类新媒体前30强。线下,深挖闽东文化“富矿”,推动禁毒宣传与民俗、非遗、文旅等深度融合,打造“一县一品牌”特色IP,18条禁毒反诈公交专线、“东湖之星”禁毒宣教游船等创新载体,大大提高了禁毒宣教的覆盖面;建成12个禁毒教育基地、221间宣教室和14个品牌社区。
◆ 探索建立污水毒品监测“校地合作”模式,与宁德师范学院签订《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合作协议》,通过异常数据分析研判,溯源侦破一批毒品违法犯罪案件,禁毒正从“被动防御”向“主动智治”跨越。
◆ 成立宁德市禁毒协会易制毒化学品企业行业分会,建立了全流程、闭环式、可溯源监管体系,全市421家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完成等级评定,持续保持易制毒化学品和麻精药品非法流失案件“零发生”……
以“社会共治”为纽带,宁德切实让“无毒有我”从口号化为群众肩头的责任。
全面夯基树样板

跨越山海,来到城市
禁毒工作的末端触角也延伸进家家户户
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湖滨社区是宁德市人口最密集的小区,常住人口2.4万。近年来,湖滨社区积极探索近邻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机制,以“智慧社区”试点建设为契机,将社区共分为3级网格,社区为一级网格,500户为二级网格(共22个),50户为三级网格(共170个),成立禁毒小组,每月至少举办一次禁毒宣传活动。同时,配合线上线下全矩阵进行宣传,拓展了禁毒宣传覆盖面。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近年来,我市把“无毒乡村”守护行动作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最小单元,制定“四有八无”“四有五无”标准,发挥乡镇、村居基层组织作用,不断推进基层禁毒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形成“无毒乡村”新风尚。
寿宁县下党乡在景区内开展禁毒志愿者服务活动,招募志愿者为游客提供禁毒宣传、咨询等服务,将禁毒工作融入红色旅游发展中。
福鼎市桐山街道打破地域限制,与福州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签订共建协议,通过跨区域的合作整合双方的资源优势,提升社戒社康工作成效。
屏南县龙潭村上演禁毒题材四平戏《状元与鸦片》,将禁毒宣传教育融入非遗文化,让禁毒教育从单向灌输变成文化共育。
霞浦县溪南镇针对海上外地劳务工人人数多、分布广、人员构成复杂的特点,建成全省首个“海上禁毒宣教室”和“海上社戒社康工作延伸服务点”,打通离岸管控“最后一公里”……
毒品一日不绝
禁毒一刻不止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准确把握禁毒斗争形势,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树牢“禁毒不止”的理念,持续打好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擦亮“绿色宁德、无毒闽东”的城市底色。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黄楚妍 茹捷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禁毒为“宁”,无毒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