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交通发展绘锦绣 通衢畅达谱华章
屏南:
交通发展绘锦绣
通衢畅达谱华章

镜头下的航拍屏南东区 王志凌 摄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近年来,屏南县着力“四好农村路”建设
开山辟路、跨越水阻,努力补齐交通短板
创新农村物流发展机制
打造高效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织密交通网络
夯实发展“硬支撑”

屏南火车站前广场道路
连日来,在屏南县Y370降龙至白凌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工人抢抓晴好天气加紧施工,有条不紊地开展路面铺设、边沟浇筑等作业。
该公路工程位于寿山乡境内,全长8.216公里,涉及降龙村、北山村、白凌村等四个行政村。自2024年7月动工以来,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挖除旧路面、拆除结构物、路基挖方、路基填方、挡墙、填隙碎石层等工序施工。目前,硬化路面约4公里。
据寿山乡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往受路况制约,从寿山乡前往白凌村,驾车需近30分钟,该路段完工后,通行条件将极大改善,车程可缩短至20分钟以内。这一变化不仅为沿线居民出行带来便利,更有力促进区域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流通。
通达畅行的农村公路是乡村振兴的“主动脉”。近年来,屏南县交通运输局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破解群众出行难、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通过科学谋划布局,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有效盘活建设资金,持续为农村公路建设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全县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53.129公里;今年以来,全县新开工公路项目里程46.3公里,完成投资17241万元。
与此同时,屏南县结合产业发展与文旅融合需求,因地制宜推进国省干线提升改造,在补齐产业发展交通短板的同时,带动乡村公路整体品质提升。2024年以来,屏南县共推进G235线屏南县岩后村至上洋头村路段18.63公里项目建设,以及Y343熙岭线(熙岭、龙潭、四坪)和C127岭后线(G237—仙山牧场段)、Y306(G235—鸳鸯溪景区)三段道路白改黑工程项目。

公路养护
“三分建,七分养”,公路的养护同样重要。屏南县交通运输局以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为着力点,积极创新养护模式,大力推行农村公路“大中修”项目工程包建设,扎实做好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去年以来,屏南县完成农村公路灾毁修复6处、投资187万元;县道路面修复1095平方米、投资32万元;农村公路绿化提升2.479公里、投资40万元。同时,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养护公司对县道进行日常养护,确保道路始终处于良好的通行状态。
如今,屏南县不断织密的公路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交通动能。

打通乡村脉络
绘就振兴新“途”景

宁屏路
这个春天,熙岭乡龙潭村游客络绎不绝,村里民宿“一间难求”,村内人潮涌动,为乡村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
曾经,龙潭村默默无闻,可如今声名远扬,实现了华丽转身。在这蜕变过程中,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坐落于绿水青山中的龙潭村,是一个有8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村内山清水秀,传统古宅错落,文化底蕴深厚。然而,昔日一度因为交通不便,面临“空心化”危机,大量村民外出,村庄发展陷入停滞。
要想富,先修路。龙潭村两委深知交通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谋划,全力以赴争取各方支持,推动一系列公路工程项目落地建设。2017年,龙潭至六千尺矿泉水厂公路升级改造工程正式交工验收;2018年,Y343横山岔经三峰至六千尺矿泉水厂公路工程正式交工验收。
相继完工通车的公路,提升了通行条件。如今,龙潭村至熙岭乡路程缩短至12分钟,距屏古高速连接线浙洋高速出入口仅25公里,至屏南县城车程40分钟,至宁德市、福州市车程仅为90分钟。
便利的交通,不仅为当地群众出行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更为龙潭村的旅游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立足交通和生态优势,龙潭村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引来文创项目落地、“新村民”入驻、老村民返乡,催生生态旅游、文创旅游、生态农业、研学旅游等乡村游业态,呈现出“人来、村活、业兴、文盛”新局面。如今的龙潭村,已成为众多游客心中魂牵梦绕的“诗与远方”,生动诠释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从“寂寂无闻”到“远近闻名”,龙潭村无疑是交通建设助力乡村发展的生动典范。
修建一条公路,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近年来,为更好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屏南县把建设“四好农村路”与美丽乡村、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发展相融合,持续加大交通建设投入力度,全力加快建设步伐,不断织密农村地区发展“毛细血管”,精心绘就乡村振兴崭新“途”景。

融合“客货邮”
畅通城乡“微循环”

屏南东棠大道 王志凌 摄
清晨,在甘棠乡王林村综合便民服务点,负责人胡龙祥一边熟练地将新到的包裹整理归类,一边招呼着前来取件的村民。
“以往收发快递要跑到镇上,来回一趟需要大半天时间。”“现在方便多了,家门口就能取快递,省心又省力。”村民对这种便民服务点交口称赞。
胡龙祥说:“现在不只收发快递方便,村里的李子、笋干等农特产品,能通过综合便民服务点及时运出去,卖个好价钱。”综合便民服务点的建成,切实给群众带来便利,也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这一场景,正是屏南县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长期以来,消费品进村“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出村“最初一公里”,一直是农村物流面临的最大阻碍。屏南县以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创新农村物流运营模式,全力畅通城乡“微循环”。
在推动“客货邮”融合过程中,屏南县积极整合农村客运、货运物流、邮政快递等各类资源,以打造“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农村运输服务新模式为目标,通过争取补助资金、打造综合便民服务、创新“客车带货”模式等一系列举措,全力推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不断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
通过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屏南县“客货邮”融合步伐不断加快。截至目前,屏南县已开通10条“客货邮”合作试点线路,投放10台“客货邮”车辆;建成1个县级、10个乡镇、81个村级“客货邮”融合点,实现县级、乡镇级、村级快递服务覆盖率100%;农村物流配送实现“县域6小时、乡镇12小时、通村36小时”。

屏南文化西路
“客货邮”融合不仅让货品下乡更便捷,极大方便村民生活。同时,为屏南县的食用菌、芙蓉李等农特产品走出乡村搭建了快捷通道,助农包裹寄递业务量从30万件增至120万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新动能。
2024年5月,屏南县通过首批省级“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县验收。下一步,屏南县将进一步完善“客货邮”融合网络,持续推进城乡客运、邮政快递、农村物流等资源共享,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效率,推动“客货邮”实现更深层次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张瑜 通讯员 甘叶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屏南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邱祖辉
审核:陈小虾 吴明顺
责任编辑:邱祖辉
(原标题:屏南:交通发展绘锦绣 通衢畅达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