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古田上洋村:党建引领破困局 科技赋能产业兴

2025-05-05 12:38 来源:闽东日报

四月春深,古田县泮洋乡上洋村满目新绿,百亩佛手瓜长势良好。这个曾被大山禁锢的市级贫困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撬动产业杠杆,借助科技小站植入“技术芯片”,以“组织赋能+科技赋能”双轮驱动,蹚出一条蔬果飘香的振兴之路。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单打独斗”到“规模经营”

上洋村地处泮洋乡最南端,距乡政府21公里,山高路远、产业薄弱。2020年,村党支部抓住古田县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契机,成立尚洋农业专业合作社,探索以“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化布局,整合农产品资源,统一生产、收购、销售,打通商超等销售渠道,发展以佛手瓜、猕猴桃为主的高山蔬果特色产业,有效促进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增收。

“过去单打独斗,种植规模小、销路窄。”村党支书曹宝珠介绍,党支部通过整合零散土地、统一技术标准及打造销售渠道,佛手瓜种植面积扩至700余亩,年产值超650万元,并于2024年成功入选省级“一村一品”。

合作社的成立,激活了土地、资金、人才、群众等要素,推动强村富民。“农忙时节,在村里合作社干活,有可观的收入。”村民张德健告诉记者,得益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他才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除此之外,按合同约定,流转土地的社员每年还可获得合作社“分红”。

科技小站:以“组织链”串起“技术链”

过去,上洋村农业生产长期依赖代代相传的“土经验”,缺乏技术指导。为了破解“人走技凉”的困局,泮洋乡创新举措,探索建立党支部领办科技小站。这个集农技推广、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年4月,党支部领办科技小站在上洋村落地生根。科技小站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和古田农业农村局特色农业良种中心,与福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合作建站,构建长期帮扶机制,进一步发挥党支部在链接科技与农业的媒介作用,破解乡村产业发展壁垒,逐步凝聚起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

科技小站作为产业振兴“智慧中枢”,承担着成果转化、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和项目申报等职能。为保证小站高效运转,村级党组织以“组织链”串起“技术链”,由村党支书曹宝珠担任站长统筹全局,省农科院蔬菜专家李大忠挂职副站长提供智力支撑。运行初期,各村党支部以“户户到、家家清”为原则,对全村产业开展“拉网式”摸底,逐户建立包括产业类型、种植规模、年产值及技术痛点的“一户一档”数据库。

2024年,村民反映佛手瓜有烂根现象,农技专家通过与农户交谈及实地察看,建议将佛手瓜植株种在锥形土堆和斜坡上。改善土壤条件后,产量也得到了提升。截至目前,上洋村科技小站帮助村民解决问题50余个,开展咨询服务百余次。

科技小站不仅解难题,更开新路。“以前种植的蔬果品种不多,现在专家手把手指导种植生产,带给我们新品种、新技术。”“新农人”江良康边拔着育苗盘里的杂草边向记者介绍,育苗盘中长势旺盛的小苗品种为“金紫9号”烧烤茄,去年,在专家建议下,他试种了200余棵,带来收入20000元,今年计划扩大种植规模。

2024年5月,上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佛手瓜基地套种红托竹荪2亩,经专家团队全程跟踪指导,2024年8月,第一批红托竹荪试种成功,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000元。上洋村积极探索“瓜下种豆”“苓上种豆”立体套种模式,打破原有单一种植品种的生产方式,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

随着上洋村高山蔬果产业兴起,吸引2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这些“新农人”创新运用“云端金钥匙”,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模式,将佛手瓜、猕猴桃等特色蔬果销往全国市场。

近年来,上洋村深挖文化底蕴,对古厝进行保护性开发,将古民居建成集民宿运营、文化体验、农耕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庭院经济项目。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完工并投入试运营,今年“五一”假期,民宿迎来了第一批客人。

 

来源:闽东日报 黄楚妍 通讯员 蒋炜煌

编辑:林哲雨

审核:刘宁芬 吴明顺

责任编辑:林哲雨

(原标题:古田上洋村:党建引领破困局 科技赋能产业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