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畲医药:非遗“破圈” 这一缕药香越飘越远
4月的闽东,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位于霞浦县松山街道方厝城的畲药百草园,又迎来新一年生长轮回。这里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氏青草药制作技艺”的展示和体验场所,每年都要接待上千名研学团队的造访。
在西方医学传入前的三千年里,中医守卫着中国人的健康,而在东南一隅的畲乡里,畲医利用大山中的各种青草药,探索创造出的一套独特医疗方法与用药方式,世代护佑畲族群众平安。霞浦县是全国第二大畲族人口聚居县,其畲族医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在民族医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畲药飘香 古方今用焕生机
过去,畲族先民多偏居深山,山林间多雨潮湿的环境极易引发疾病,加之交通不便,就医十分困难。清乾隆年间,雷氏先祖就地取材,使用自采的青草药为人治病,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医疗技术。根据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和数据,雷氏一族自创和保留了数十条单方制作技艺,即雷氏青草药制作技艺。
“畲族医药虽与中医药渊源相通,但更具民族特色。不同于中医药花、草、虫、果皆可入药,畲族医药多以青草药为主,具有‘简、便、验、廉’四大特质。”15岁起,雷氏青草药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雷顺荣便跟随祖父学习畲族医药知识,成为家族第九代传人,传承至今已有297年之久。
制作雷氏青草药须采摘天然生长的青草药,经阳光充分暴晒后,用铡刀切成片,而后放入药臼,用药锤反复锤捻成粉末,再用筛子细细地筛选,最后装包封存备用。
雷氏青草药制作技艺对青草药的产地、采摘时节、入药部位、用法用量等十分讲究。采摘青草药时,时间、产地、批次等不同,药效也不尽相同。
雷氏青草药制作技艺中最具代表性且被广泛使用的单方有驱寒散、湿毒清、润喉茶。“制作湿毒清需要取千里光的茎和叶子,晒干入药;选择秋季采摘、根部呈黄色的穿山龙叶,将1斤醋与10斤水混合搅拌均匀,倒入穿山龙叶,浸泡20分钟后取出自然晒干……”雷顺荣轻抚古籍,讲述青草药制作的考究。
据雷顺荣介绍,他的祖辈口述交代,穿山龙的根部分铜(黄色)的、铁(黑色)的,制作湿毒清则一定要取铜的,方能达到清热消炎、除湿解毒的功效。
时至今日,雷氏青草药制作技艺仍在发挥着作用,不仅仅流传于霞浦城区及周边乡镇,甚至还吸引了大量华侨回国寻方治病。
打破常规 为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近日,在霞浦县畲族医药文化研究中心,雷顺荣正和徒弟潘雯、雷宇讨论下一场畲族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所需要准备的青草药,并时不时地考察弟子对药性的了解。
潘雯是个汉族女生,因对畲族医药感兴趣,遂跟随雷顺荣学习。“我们的学习方式是传统的师带徒,从认识青草药开始,接着学习切药、晒药、加工、种药等等。”潘雯说。
“认药是最基础却也是最关键的,我就常常被这个难倒。”潘雯告诉记者,同一种青草药不同生长阶段、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形态,例如刚发芽时、成熟时的形态,以及根部切片后的形态,这些都要记住。“平时路过小区绿化带,雷医生还会指着其中的一株告诉我们,这叫凤尾草,治疗腹泻的,要记住它的样子。”
“山上无闲草,满眼皆良药。”这是雷顺荣常挂在嘴边的话,“认药也讲求望闻问切,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对青草药的性状进行鉴别。”
“和专业院校学生只能接触成品药相比,我们在处理青草药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药的了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最快的学习方式。”雷顺荣的另一名弟子雷宇是个00后,两年前开始跟着雷顺荣学习。
畲医有“医药不分家”的说法,行医者必识药性,采药者必懂医术。“医药两手抓,涉猎更全面。同时因为全程亲自参与,对临床病症会有更快的领悟。”雷宇说。
尽管畲族医药一直是单线传承,传男不传女,但雷顺荣不拘泥于传统,发展弟子10余人。他的女儿雷琼姬更是从小跟在身边,耳濡目染,和父亲一起通过了福建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取得医师执业证书,走上了畲医之路。“目前,霞浦是福建省唯一有一批年轻人传承畲族医药的地方。”雷顺荣对此十分引以为豪。
不断“扩圈”畲药香越飘越远
“这是去年端午节午时采摘的艾叶,彼时阳气最足,艾叶汇聚了地阳之气,晒干后制成的香囊提神醒脑、驱蚊辟邪的效果最好。”前不久,一场温馨的霞台交流活动在霞浦举办,雷顺荣一边指导台胞台属制作香囊,一边畅叙亲情。
而在霞浦县第一幼儿园春耕节活动,雷顺荣一袭畲装现身,为学生分发青草药苗,让孩子们感受畲族医药魅力的同时,也种下一颗颗传承畲族医药文化的鲜活种子。
事实上,自2022年开始,雷顺荣陆续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短短三年,累计参加上百场活动,普及上千人。“在乡村,我们指导村民种植青草药;到企业,我们谈如何养生;去医院,我们围绕具体病症讨论诊疗方法。”每到一处,雷顺荣根据相应场景调整授课内容,助力畲族医药提升“能见度”、增加吸引力。
由于畲族没有文字,畲医多根据实践经验口传心授,且很多人年岁渐长,没有行医资格,畲族医药传承发扬面临着传统束缚和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内外困境。
“目前,福建省共有畲医200人左右,主要集中在闽东地区,其中霞浦约有30人。但全省能胜任授课的畲医却寥寥无几,授课需要阐释清楚畲族医药的概念以及基础理论,目前很少人可以做到这点。”雷顺荣说。
药香也怕巷子深。为此,雷顺荣耗费几年时间精心编撰了一本内部交流材料《畲医药与健康》,致力于将这一畲族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翻开书页,教材依次介绍了畲族医药的起源、特色畲药以及畲族单验方等。在畲药部分,为便于记忆,雷顺荣特意挑选了十种以数字命名的青草药,并配上图片,细致标注学名、畲语、别名、生长环境、功能主治等。
“不论是畲族人、霞浦本地人,还是外地人,看到名字都能立刻明白指的是何种药。”雷顺荣介绍,“畲药的图片是我们在百草园、山上实地拍摄的,只为展示畲药的真实模样。”
不仅如此,雷顺荣还自筹资金挂牌成立霞浦县畲族医药文化中心,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基地;将家传的单验方在原单验方基础上根据现代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调整,总结出100多种单验方;建立畲药百草园,加强濒危珍贵青草药的保护。
以坚守破局,终得多方托举。近年来,霞浦县文旅局、民宗局、卫健局等部门纷纷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大力推动当地畲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目前畲族医药更侧重于以非遗宣传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认识,畲医技能水平的提升仍迫在眉睫。”雷顺荣坦言,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如何让畲族医药得到大众的认可。“希望相关部门可以提供一个更大的场地,借此与高校联合开展畲族医药培训,培养更多医药人才。”
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传承千年。雷顺荣表示,虽然传承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但绝不会让畲族医药在他这一代断层。他要把畲族医药不断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记者 黄璐 通讯员 颜晨曦
编辑:陈娥
审核:蓝青 林珺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霞浦畲医药:非遗“破圈” 这一缕药香越飘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