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新宁德·面孔】陈麒帆:把乡愁谱成歌,唱给世界听

2025-04-25 16:43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人 · 生活 · 宁德
〔 第313期 〕

 

人物 | 陈麒帆

音乐专业大三学生

 

清晨的薄雾中,屏南县龙潭村的古廊桥若隐若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坐在桥头,轻轻哼唱着新谱的旋律。她叫陈麒帆,是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的大三学生,也是土生土长的龙潭姑娘。目睹家乡在乡村振兴中的蝶变,她特别想为它写一首歌,把龙潭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录下来。

“音乐是我表达乡愁的方式。”她说,“龙潭村养育了我,现在我想用我的方式,让它被更多人听见。”

寻根:一首村歌的诞生

作为在村里长大的孩子,龙潭村的一草一木、石板路、老房子,甚至邻里乡亲的谈笑声,都是刻在陈麒帆记忆里的乡愁。

近年来,龙潭村通过创新推行“文创+乡村振兴”模式,实现了美丽蝶变,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上了大学以后,陈麒帆每次回到家乡,都能看到村子的新变化,但一直不变的,是那份宁静质朴的乡土气息。陈麒帆说:“记得特别清楚,有天早晨,我在村口的古廊桥看到晨雾从潭面升起,几个学美术的大学生正在调颜料,那种水墨画般的场景突然让我的脑海里有了旋律。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乡愁触发创作’吧。”

《潭水谣》的创作过程对于陈麒帆来说其实是一次“寻根”的旅程。“逢年过节,我都和家人一起回到龙潭村,走街串巷,听老人们讲着村里过去的故事,观察溪水、古树、土楼的细节,以及回忆儿时在村里看四平戏的经历等等。”陈麒帆说。

《潭水谣》歌词里“听一曲四平悠扬,古厝光阴戏中藏”“民谣唱着重逢,与你同醉老酒的香浓”等画面,都是陈麒帆童年记忆和如今乡村展现出的新面貌的实景融合,她想通过具体的意象让听到这首歌的人感受到龙潭的烟火气和美好。

在《潭水谣》的创作风格上,陈麒帆选择了民谣曲风,像用音乐“说故事”。陈麒帆说:“《潭水谣》和龙潭村的气质很契合,它不是轰轰烈烈的宏大叙事,而是充满了细腻的人文温度。副歌部分,我用跳跃的旋律和重复的节奏,模仿溪水流动的韵律,营造出新旧村民在龙潭村生活的喜悦,传递出龙潭村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特点。”

共振:音乐赋能乡村振兴

在陈麒帆看来,音乐就像隐形的修缮工具。

陈麒帆认为,音乐能唤醒村民们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自信。当村民听到歌里唱的是自己的家乡,会更自豪于本土文化,甚至主动参与到村落保护中。对于在外的游子们来说,村歌是乡愁的寄托,可能会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反哺家乡。而对于新村民来说也有一定的吸引力,这种音乐触发的情感共鸣,能让新村民快速获得归属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乡村新故事的“谱写者”。

“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为村落注入‘柔软的生命力’”。陈麒帆觉得,比起单纯的建筑改造,音乐让村落的文化内涵更立体、更有温度,让游客不仅看到美景,还能感受到人文情怀,让传统村落真正“活”在人们心里。“一首动人的村歌可以成为村落的‘声音名片’,吸引游客、传播文化。比如孙恒老师写的《云四坪》就让四坪村被更多人知晓,我希望自己为家乡龙潭村写的村歌《潭水谣》也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陈麒帆说。

守望:Z世代的乡村情怀

龙潭村被称为“有风的地方”,这一说法既是对其自然环境和生活氛围的浪漫描述,也隐喻了这里成为都市人逃离压力、寻找心灵自由的“治愈之地”。但陈麒帆却认为,与其说龙潭村是“有风的地方”,不如说是“有根的热土”。

作为00后,陈麒帆用年轻人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乡村情怀。“就像我在《潭水谣》里写的‘潺潺流水过桥廊,笑语欢声穿街巷’,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拍美照,更能触摸到真实的生活肌理:早上可以跟着阿婆学做鼠曲粿,下午在文创空间和驻村艺术家们聊天,这种宁静而温暖的氛围,正是都市人所向往的‘诗和远方’。”她说。

陈麒帆说:“最让我感动的是,年轻一代开始关注家乡的发展,比如我身边就有大学生回乡创业,用新媒体宣传龙潭,这种‘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真正有了可持续性。”作为从龙潭村走出的“音乐女儿”,陈麒帆特别骄傲能看到龙潭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坚守初心,而她也希望能够借助自己的一点音乐特长为这份初心添一份力量。

记者手记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陈麒帆唱着轻柔婉转的村歌《潭水谣》,让时光在这个古朴的乡村慢了下来,我们听到的不只是一首歌,更是一个村庄的呼吸,一代年轻人的赤子之心。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硬件的改造,更需要这种柔软的文化力量。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反哺家乡,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就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活力。

《潭水谣》

词/曲:陈麒帆

 

听一曲四平悠扬

古厝光阴戏中藏

茶楼 闲看小雨蒙蒙

若潭里旧梦

 

民谣唱着重逢 与你同醉

老酒的香浓

月色轻叩窗扉 为夜点缀

洒满了村头巷尾

 

鱼儿游弋溪水

轻叹岁月的轮回

潭水清 月胧明

檐下行 绿树亭亭

 

穿梭时光 赴一场浓郁花香

故乡月亮 晕染了黛瓦黄墙

雕花门楼 斑驳青砖

谁家曲悠扬

 

云雾缭绕 潺潺流水过桥廊

春意正妙 笑语欢声穿街巷

浮光摇晃 气清天正朗

看芳草斜阳

 

编导 / 吴圣锦 何冰如

摄像 / 吴圣锦 邓傲立(实习) 许小灵(实习)

剪辑 / 吴圣锦 何冰如

海报设计 / 李婧

监制 / 吴明顺

总监制 / 陈建忠

 

  感谢关注《面孔》栏目,如果你的身边有从事特殊少见的职业或者是有正能量的人、工匠和手艺人、有趣有故事的宁德人(新宁德人),欢迎推荐给我们,邮箱nspmklm@163.com,我们希望不一样的面孔不一样的故事能够让更多人倾听!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编辑:陈娥

审核:蓝青 林珺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新宁德·面孔】陈麒帆:把乡愁谱成歌,唱给世界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