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评:别忘了雪中送炭
在“明星村”或新闻热点单位调研,除了参观考察的队伍络绎不绝外,前来传“经”送“宝”的各色人等也如过江之鲫。这里的“经”是指上头派专家学者前来举办培训班,传授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等等,“宝”即名目繁多的财物和扶持政策。
一位偏远山村的支部书记感慨说:“明星村基础好、发展快,理应要帮扶相对落后的村庄,共同致富。如今却被宠得像‘寄生虫’,而偏偏要雪中送炭的村落没人搭理。”
不可否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客观上也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等尚未有效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雪中送炭的事情多得去。
笔者偶尔去医院探望亲友,发现少数患者和家属伤心落泪,甚至悲痛欲绝,他们要么为昂贵的医疗费发愁,要么已经债台高筑,不知道如何筹钱、借钱治病。
还有,我们经常在中心城区看到“辛苦我一人,洁净千万家”的环卫工工作间隙在路边台阶、商铺楼道,甚至厕所隔间等简陋环境中打盹歇息,安全卫生条件不佳,不仅较难缓解劳累,还影响职业认同感。
有一次,一位汗流浃背的保洁员正在树荫下休息,我把手中多余的饮用水和水果递给她,关切询问嫌不嫌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她回答:“希望市民爱惜我们的劳动成果,不要我们这边扫,他们那边扔。”
再有,街头巷尾肩挑手提自产自销瓜果蔬菜的农民,他们的生存境遇,怎一个“累”字了得。
社会心理学效应中有个贝勃定律,说的是某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渐渐的,再施予的刺激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好比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一个地方好处甜头,锦上添花,久而久之,人家会认为那都是应该的,不必上心。而那些急需救助的群体,你来雪中送炭,他的内心会涌起千万朵感激的浪花,倍加珍视,倍加感恩。
所以,无论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户外劳动者,还是餐风露宿、挥汗如雨的一线建设者,亦或被病魔缠身、身心煎熬的贫病户,都需要全社会把他们冷暖安危和权益保障放在心上,力所能及地给予更多关心关怀,方能在绵绵暖意中抚平创伤、共创美好。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悲天悯人的大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爱胸襟,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大加倡导雪中送炭的同时,丝毫不反对锦上添花,因为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好上加好,但在“添”的工作中应把握分寸,合情合理,切不可过多过滥。否则,为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树一花独秀,百花凋零,绝不是什么好事。
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来,我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尤其在关爱帮扶一线普通劳动者方面,政府部门雪中送炭、积极作为,截至去年底,全国已建成18.61万个工会驿站,全年累计服务职工群众约8亿人次,不仅可满足纳凉取暖、饮水就餐、避风遮雨等需求,还能提供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延伸服务。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吴修良
编辑:刘宁芬
审核:蓝青 周邦在
责任编辑:刘宁芬
(原标题:宁德时评:别忘了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