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市频道 霞浦新闻

库区移民村的“蜕变”之路:霞浦长沙村的华丽转身

2018-06-11 10:08 来源:宁德网 郭晓红

6

霞浦县长沙村村貌。

宁德网消息(本网记者 郭晓红 文/图)漫步在初夏的霞浦长沙村,美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整洁干净的人行道、崭新的3层小白楼、古香古色的文化中心……在这里,一切显得井然有序而又充满着生机活力。难以想象,曾经的这里,只是一片荒滩,村里环境脏乱差,群众收入水平低。

随着海堤的建成、福宁湾垦区的开发建设,多年来,长沙村主动抓住机遇,在党支部的引领下,牢固树立“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条线,穿针引线靠党建”的工作理念,创新“五融五共”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施“扶贫先扶志”,实现三次转型成功,推动移民安居乐业,实现乡村振兴。如今的长沙村旧貌换新颜,成为霞浦县库区移民重点村、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党建引领

实现三次转型成功

长沙村是霞浦县库区移民重点村,1972年和1991年的两次移民,崇儒、柏洋160户群众背井离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长沙村,占全村总人口近一半。如何让移民移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成为当时各级党委和长沙党支部最牵挂的事。

彼时,长沙村党支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对全村的宅基地、耕地、山林、滩涂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重新分配,把位于公路沿线最好的宅基地安排给移民建房,把最好的耕地、山林、滩涂分配给移民经营,所有移民克服了第一次转型阵痛,在长沙站住脚扎根。

2008年,霞浦经济开发区扩大建设,长沙村60%农田被征用,大量移民因失地面临第二次转型。“村民生活来源如何保障?”“如何能够更好地带领群众走上转型增收之路?”村党支部将目光投向了养殖弹涂鱼上。

由于长沙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滩涂资源,党支部书记俞云灿和村两委班子一致认为,养殖弹涂鱼可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效益。然而,这一想法在当时也曾收到不少阻力和质疑。“万一养坏了怎么办?”群众认为,村里也曾大力推广对虾与青蟹的养殖,但都相继失败。为此,村民们对养大弹涂鱼的想法并不支持。

为让村民们吃下“定心丸”,俞云灿决定率先试养12亩大弹涂鱼。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大弹涂鱼试养真的成功了。群众的质疑消失了,于是,村党支部带领村民重新整合滩涂资源,在福宁湾开垦荒滩2000多亩,从广东引进大弹涂鱼规范化养殖新技术,成立了长沙大弹涂鱼专业合作社,组织失地村民投资入股养殖经营,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开展现场技术帮扶,组织党员、致富能手与失地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36对,帮助30户困难户争取每户3万元小额贴息贷款,解决了部分村民养殖资金缺口难题。

仅这项,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了6300元,长沙村成为一时远近闻名的大弹涂鱼科技推广示范村,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大弹涂鱼科技示范基地。

正当村民沉浸在养殖业带来的增收喜悦中时,好景不长,2012年伊始,福宁湾长堤合拢,滩涂资源日益匮乏,移民又面临第三次产业转型。村党支部再次迎难而上,借助临近霞浦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瞄准发展园区配套服务业、布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在村党支部和党员致富能人的引领带动下,村民们开始大力发展日用品零售、运输、饮食、观光农业、民宿等服务产业。

党群融合

助力脱贫攻坚

机制融合,才能促发展。党群融合,共推乡村振兴。振兴乡村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多年来,长沙村党支部推行“党建引领、干部包组、党员联户”工作模式,积极搭建平台,共同打好党群“组合拳”,助力脱贫攻坚。

村“两委”成员分别挂钩9个村民小组,村党员和经济能人联系4户建档立卡扶贫户和11户相对困难户,筹集资金13万元,引导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并通过申请小额贷款、安排公益岗位、介绍就业务工等形式,确保贫困户和相对困难户家庭都有稳定经济收入。

围绕“美丽乡村”主题,通过“支部+合作社+党员+贫困户”模式,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发展观光农业,吸纳农户、贫困户入股入社“抱团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村民年增收30多万元。

今年65岁的杨钦术曾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由于媳妇患有精神病,身患残疾的他也干不了重活,儿子和儿媳妇也无一技之长,一家六口连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无法保障。在走访了解情况后,村里的党员干部向他伸出了帮扶之手。

在杨钦术家的墙上,记者看到了一张精准扶贫联系卡,上面清晰记录着去年以来街道和村干部的帮扶过程:提供鸡苗发展养殖;安排杨钦术在村里从事保洁工作;介绍杨钦术儿子到福州学习木艺……

在街道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如今,杨钦术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仅去年,杨钦术一人的年收入就达近2万元,儿子在外务工一月收入近4000元,有了余款他将房子粉刷装修。“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我相信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杨钦术笑着对记者说。

多年来,长沙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三会一课”,将“三会一课”开在田间地头,真抓实干,切实解决群众问题,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此外,积极开展民主决策等一系列党内政治生活,通过多次“思想风暴”,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确立了方向,实现了扶贫先扶志。

2017年,长沙村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

村企共建

壮大村集体经济

村民的腰包鼓了,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成为了村两委的心头大事。长沙村现有322户1270人,下设9个村民小组,其中库区移民160户612人,占总人口的48.2%。为了更好地带领村民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多年来,长沙村积极探索与企业融合共建,共创互利双赢模式。

长沙村地处霞浦经济开发区商圈位置,辖区内有邦德合成革有限公司1家企业和长沙大弹涂鱼专业合作社等多家专业合作社,周边还有庞大高科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恒盛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

2011年,在村党支部的牵线搭桥下,规上工业企业—邦德合成革有限公司在长沙村落户,2013年8月公司成立党支部后,村党支部立即与其开展“联合共建”,签订合作协议,公司承诺不建职工宿舍楼,按每人每月补贴50元标准,安排公司400多名职工全部租住在长沙村民家中,发展“房东经济”,每年为全村带来400多万元的房租收入,村民人均增收3149.6元。

2017年4月,村党支部充分利用国家光伏扶贫工程优惠政策,引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通过推行“党建+扶贫+光伏”发展模式,长沙村党支部向上级争取了41万元建设光伏发电项目资金,首年村财增收达5万多元,并与生产能力不足的贫困户签订协议,在光伏项目中折股量化切出20%作为分红,贫困户首年分红达2000元。该村还将位于长南片空余的3亩多集体土地平整,出租给石材厂,年实现租金收入1.5万元。

去年以来,长沙村还推行了“村企一体”模式,由党支部牵头注册成立霞浦州之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美丽乡村”等投资作为资产打包注入,将长860米、宽12米的长沙旧海堤改建为“滩涂摄影美食体验中心”,建设仿古式木屋、休闲台和栈道,并以招商引资和统一发包的方式经营。2018年,村财收入预计可突破50万元,从根本上改变了村财落后的局面。

截至目前,全村拥有荷花观赏池40亩、火龙果采摘园100亩、民宿旅馆23家,加上个体经营的京杂店、小吃店等,如今第三产业已成为长沙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长沙村 弹涂鱼 村民 移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