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飘飘映柳城——柘荣县弘扬红色文化振兴老区发展
古生村依山傍水,有上千年历史。总书记来到村民李德昌家。房子雕梁画栋,院落干净整洁,植物生机勃勃,看到一家七口“四代同堂”,他十分高兴。总书记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
-
柘荣第一党小组遗址
http://upload.ndwww.cn/2016/0720/thumb_630_420_1468983107281.jpg img/water1.png -
94岁的楮坪乡洪坑村村民林云明向后辈们讲述当年的西竹岔战斗。
http://upload.ndwww.cn/2016/0720/thumb_630_420_1468983107166.jpg img/water1.png -
双城镇2015年新党员到第一党小组参观学习-双城镇供图
http://upload.ndwww.cn/2016/0720/thumb_630_420_1468983107332.jpg img/water1.png -
每年“七一”柘荣县都会举办各种活动庆祝共产党生日-魏发松-摄
http://upload.ndwww.cn/2016/0720/thumb_630_420_1468983107627.jpg img/water1.png -
作为老区村的东源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http://upload.ndwww.cn/2016/0720/thumb_630_420_1468983108622.jpg img/water1.png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东东 叶陈芬 通讯员 陈丽彬 游海丹 文/图)柘荣,是叶飞、曾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他们在这里领导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柘荣,是闽东苏区重要组成部分,是闽东革命中心之一。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成立了中共霞鼎泰县委和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召开了闽东特委楮坪会议,建立了闽东独立师枪械所,在闽东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铸就了屹立闽东大地的红色丰碑。
如今,硝烟尽散的柘荣,“红旗不倒”。老区人民延续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重建家园,历经沧桑,换了新天。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近年来,柘荣县又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通过大力推进和创新红色文化,让历史血脉相传,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难以磨灭的红色烙印
“那时候,我才12岁,有一天正在山里放牛,突然四面八方传来激烈的枪炮声,我吓得连牛都忘了牵,就往村里跑,那场战斗很激烈,打了一天一夜,还有村民给红军送水送饭呢。”94岁的楮坪乡洪坑村村民林云明,是村里为数不多还健在的经历过82年前那场西竹岔战斗的人。如今四世同堂的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给曾孙们讲当年的那场硝烟弥漫的战斗。
通过老人慢悠悠地回忆,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段段豪迈的历史……
1933年11月,柘洋第一个党小组在柘洋上城刘祠仓楼成立,组长林爱,党小组的成立为柘荣带来了革命的火种。
1934年4月,闽东红军独立第2团16连和红带会近千人解放了柘洋城。5月,在柘洋下城成立中共霞鼎泰县委和霞鼎泰苏维埃政府。随之,全县有26个乡,84个村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府,红色政权遍及柘洋全境。
1934年10月,红军独立师副师长兼第二团团长赖金彪率领红军第二团和特务连共计500余人,在柘洋彭家山白坑岔伏击国民党新十师某团一个连,经过一天激战,给敌重创。此役,史称“彭家山战斗”,打响了柘洋区境内反“清剿”的第一枪。
1935年1月,闽东独立师在柘洋区楮坪乡西竹岔设下伏击圈,打死打伤国民党军500余人,红军伤亡200余人,史称“西竹岔战斗”。 西竹岔战斗,是一次以寡击众的阵地消耗战,也是闽东独立师自成立以来,与国民党正规军进行的最大的一次阵地战。
1935年8月,鉴于“中共闽东特委”多数领导成员的牺牲,闽东特委最后决定在柘洋楮坪龙井庵这块易守难攻、易退难围的地方召开会议,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实健全特委组织机构,史称“闽东特委楮坪会议”。会议充实健全了闽东特委的领导机构,加强了党对闽东地区坚持长期游击战争的领导。
芦荡火种,续写荣光。在柘荣的革命斗争中,有无数仁人志士在此为国抛头颅、洒热血,林爱、吴成、缪阿养、陈细胡、张希铭、刘招道……一名名烈士,似一座座丰碑,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浩然正气光耀千古。据统计,柘荣县革命烈士在册532名,全县老区村115个,老区基点村8个。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