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起千年,数承新韵——福建农林大学学子探访霍童线狮的文化基因与时代解码
近日,福建农林大学“青衿智承·数赋新生”实践队踏上了宁德市霍童古镇的土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霍童线狮的传承与发展,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之路。
文化探源:触摸千年非遗脉搏
霍童古镇,闽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民俗传统。走进霍童线狮馆,实践队成员们被眼前的一幕幕深深吸引:陈列的线狮道具、泛黄的历史文献、珍贵的影像资料,无不诉说着这项技艺自唐代流传至今的辉煌历程。
“一根线牵动百年匠心。”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细细品味线狮的制作工艺与表演技巧。霍童线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新杰指着馆内的一尊线狮模型,向队员们娓娓道来:“线狮的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几代人的智慧与汗水。”
图为霍童线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新杰向队员讲述线狮构成。陈心棱 供图
技艺传承:守艺人的坚守与突破
在专访中,陈新杰向实践队分享了他与线狮的故事。13岁起,他便跟随父辈学习这门技艺。“一牵一引皆是功夫,没有热爱就坚持不下去。”他坦言,如今家族已打破“传男不传女”的旧俗,为线狮传承注入了新活力。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线狮,当地学校开设了相关社团活动,从娃娃抓起,培养新一代传承者。陈新杰还希望借助网络平台,让霍童线狮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图为实践队队长采访霍童线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新杰。陈心棱 供图
技艺体验:从观摩到实践的深刻感悟
“来,手腕要这样发力。”在陈新杰的指导下,队员们分组尝试操作线狮模型。看似简单的提拉动作,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有的狮子“摇头晃脑”不听使唤,有的则“瘫软”不成形状。
“这才知道传承人‘手上有千斤’的说法毫不夸张。”一名队员感慨道。通过沉浸式体验,队员们对线狮“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非遗传承的艰辛与不易有了切身的体会。
图为霍童线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新杰指导队员操作线狮。张振海 供图
青春践行:数智赋能文化新生
实践队队长表示,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的紧迫性,团队将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探索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队员们深受鼓舞,表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短视频等形式扩大霍童线狮的影响力,让这一传统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大家决心以专业所长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助力霍童线狮这一文化瑰宝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此次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的调研,既是高校与地方的文化联动,更是新时代青年践行文化自信的生动缩影。在数字技术与传统技艺的碰撞中,千年线狮正迎来崭新的传承篇章。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通讯员 邢煖玉 张振海
编辑:邱祖辉
审核:刘宁芬 吴明顺
责任编辑:邱祖辉
(原标题:线起千年,数承新韵——福建农林大学学子探访霍童线狮的文化基因与时代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