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党乡脱贫与宁德时代腾飞:突破“信息茧房”的台湾青年该看懂什么?
6月17日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
率台湾青年在福建宁德参访
从下党乡的脱贫奇迹
到宁德时代的产业腾飞
马英九先生此行有所见,更有所思
台湾青年走得近,更看得清
发生在宁德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
在给台湾青年带来震撼的同时
势必引发他们更多
关于民族复兴的思考
当天,马英九先生在福建宁德时代参访的时候,轻轻地发出了一声感慨——“翻身了”。
“这是100年的变迁”
“翻身了”
1924年,孙中山先生致信福特希望他助力中国的建设,但是却遭到了拒绝,而现如今,福特(汽车公司)主动寻求宁德时代的技术授权,历史发生了戏剧性的翻转。马英九先生“翻身了”这三个字,道出了百年的沧桑巨变。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其先进的技术与庞大的产业布局,展现出大陆在新能源领域的雄厚实力。曾经,中国在工业技术上处处受制于人,如今却能让世界巨头主动寻求合作,这种角色转换,彰显了我们科技的飞速进步,也再一次揭示了“制度优势 + 产业链集群 + 市场规模红利”的发展密码。
台湾青年们在宁德时代的所见所闻,让岛内亲绿媒体长期构建的“信息茧房” 轰然倒塌。这种 “行走的认知革命”,本质上是两种发展叙事的交锋——一边是不断捏造、散布“大陆闭塞落后”的虚假言论,一边是奋发图强、只争朝夕,不断发展进步。
从新能源到电动汽车,从人工智能到航空航天,大陆的快速发展,在给台湾青年带来震撼的同时,势必引发他们更多关于两岸的思考。如今,在民进党当局的政治操弄下,台湾经济发展被绑上了对抗大陆的“台独”战车,产业空洞化、台积电外移,岛内企业生存空间与民众出路被严重挤压。相比之下,大陆则是充满希望的发展热土。

其实马英九先生宁德之行的第一站是下党乡,藏在闽东大山深处的下党乡,在建乡之初用“穷乡僻壤”来形容毫不为过。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30多年前,下党乡曾经是福建唯一的“五无乡镇”。在土墙上贴了“会场”两个字,把课桌椅简单布置,一间小学教室就成了会场,马英九先生一行走进这“一进下党”现场办公会场旧址,就看出下党乡曾经的贫瘠与落后。然而,这片荒芜之地,在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为民情怀和“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奋斗精神的推动之下,实现了山乡巨变。

当马英九先生一行漫步于下党乡中,他们看到这整洁的村容村貌,他们看到农户熟练地操纵智能设备连接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他们看到农户的收入30年增长超70倍,他们看到的是如今下党乡的蜕变,更是精准扶贫方略的生动注脚。

脱贫攻坚绝不是抽象的理论推演,而是写在无数个“下党乡”的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大陆用8年时间,实现了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也打动了马英九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让近亿大陆人民脱贫,是古今中外罕见的成就,也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性的贡献,令人深深感到敬佩与感动。”

中国大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让世界看到了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与台湾当局空喊“民主”,却不停制造岛内社会混乱与对立,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下党乡的脱贫奇迹,到宁德时代的产业腾飞,马英九先生此行有所见,更有所思;台湾青年走得近,更看得清。这次的宁德之行,台青们虽然不便接受采访,但是他们专注、坚定的眼神,已经胜过千言万语。当更多台湾青年挣脱偏见的枷锁,用脚步丈量大陆的土地,他们终将明白:沧桑巨变的背后,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密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华儿女谁都不应该缺席;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没有谁能置身事外。面对加速前行的“复兴号列车”,台湾同胞需要思考的,早已不是“要不要上车”,而是“此时不上,更待何时?”
来源:海博TV
编辑:陈娥
审核:林宇煌 林珺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下党乡脱贫与宁德时代腾飞:突破“信息茧房”的台湾青年该看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