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丨屏南漈下飞来庙晚清壁画
《林下美人》
《八仙过海》
《姜太公钓鱼》
《消夏图》
飞来庙位于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漈下村是清代名将甘国宝的祖居地,飞来庙俗称“水尾殿”,旧址在水尾,坐东向西,今迁聚宝桥右;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单进合院式,门楼为砖砌,供奉着“飞来大王”和古田临水“顺天圣母”等神祇。
大门两侧楹联云:“炉自几时供起,王从何处飞来。”廊庑立有清同治二年(1863年)《大王殿碑记》一方,记录重修飞来庙捐钱明细。至今殿内尚保存较完整的古壁画,两侧墙壁题满了楹联,其中有一幅壁画中间被白灰涂抹,形状犹如烟囱。据当地村民介绍,白灰涂抹的是当时炉子的位置。
正殿供奉“飞来神”下方的两侧和上方的左右两侧分别为清代晚期的壁画作品。上方为风景花鸟题材,下方为人物题材。这组壁画用笔泼辣,粗犷大胆,运笔迅疾,衣纹顿挫,所呈现的图像没有以连贯的叙事性接替形式体现,而是单幅地呈现内容和主题。例如右侧壁画《八仙过海》,铁拐李手持铁杖,汉钟离手持寿桃,二人脚踏芭蕉叶,表达长寿永生、祈福消灾、超凡脱俗的精神意境。
清代晚期艺术风格的嬗变,体现在从文人精英到大众审美的变化。以海派画家如任熊、任薰、任伯年等为代表,融合文人画与民间艺术,大量的绘画艺术创作涌现通俗易懂的历史故事画和吉祥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格。这在飞来庙有鲜明体现,左侧壁画《姜太公钓鱼》中写实和写意结合的表达方式,技法简练而传神。作者将画中的人物造型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局部刻画精到,人物面部五官用线条勾勒,转折起伏处以淡墨烘染兼敷色而成,画面整体偏向写意画的表达,笔墨灵动自由。
壁画中出现的梅、兰、竹、菊、老鹰、喜鹊以及寿桃等绘画元素,皆为清代晚期中国画中常见的花鸟画题材。左上方的壁画绘有菊花、兰花、礁石和蝴蝶,右上方壁画内容为葡萄和礁石。壁画中对菊花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质朴、醇厚的意境。菊叶纯水墨用笔,侧锋阔笔扫下,趁墨色未干即勾叶脉,沉郁浑穆。盛开的菊花则用双勾画瓣再染以浅黄色,色彩对比强烈而和谐,用笔阔放润秀,位于画面的上半部分。礁石位于画面中心位置,左右两侧生若干支兰叶,设色淡雅,构成了田园诗意的画面。菊花和兰花象征着高洁、坚韧、谦逊等品质,菊花同时也代表长寿或长久,和两侧壁画中的祝寿题材相互呼应。
右上方的写意葡萄叶宽大饱满,枝头上的葡萄疏疏朗朗,有藏有露,皆勾勒外轮廓。葡萄象征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紫气东来,同时也有吉祥长寿的寓意。两侧墙面的壁画风格丰富多变,大部分存在脱落严重的现象,只显现画中局部的一角,有的仅露出神龙的尾巴,有的隐约可见画中细密的人物线条。
壁画中品茶、煎茶的消夏场景透露出清晚期盛行的福建茶文化。宁德是福建省主要的产茶区之一。此处壁画总体的绘画风格从写意向工笔转变,用笔细腻绵长,构图缜密,且构图从平面空间转向多维空间,相比正殿两侧的壁画,也更加讲究透视和比例的变化以及近实远虚的空间关系。
漈下村的文人以书画和诗文闻名。当地村民介绍其中一作者为漈下村清末著名文人甘炳焜。关于作者的考证,资料记载不详。他擅长工笔重彩,风格细腻,与其家乡飞来庙壁画的技法特征相吻合。壁画创作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这一时间点与甘炳焜的活跃时期相符。壁画内容融合了地方神祇传说、世俗文学题材及祥瑞符号,体现了清代闽东民间艺术的世俗化与宗教功能。每幅画都用边框四面围住,自成一体。壁画中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意境淡雅的闲适生活,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文人墨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林下美人》是两侧壁画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幅,右上方题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两句是明代诗人高启《咏梅九首》第一首的颔联。画面呈长条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描绘梅花和老鹰,立在梅花枝头上的老鹰暗喻坚韧勇敢的隐士,梅花寓意高洁和高远。下半部分美人周围的绘画主题并不简洁,而是融合了许多大自然中的主题元素,例如老虎、宝瓶、牡丹、寿桃,以及远处的山石。下半部分的人物和上半部分的老鹰、墨梅为不在常理的透视比例组合,由于老鹰的比例并没有体现透视的近大远小,也可以看作是两组壁画的拼接,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画中的美人身姿优雅,从容妩媚,衣纹飘逸,用笔多褶皱,敷色淡雅,一手提着新鲜的寿桃果篮,一手拈着刚摘下的牡丹花枝。身后的老虎栩栩如生,那时候崇虎的行为逐渐转化为普遍的民间习俗,用来纳福驱灾、保吉除邪。从寒梅以及地上刚消融的雪景,可以判断画面中的美人正处于寒冬时节。人物服饰用笔多用钉头鼠尾描,行笔方折多,转笔线条较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且窄。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陈娥
审核:林宇煌 林珺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福建日报丨屏南漈下飞来庙晚清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