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王胤翔:将《海错图》搬到瓷盘上
憨态可掬的钱串鱼、轻盈飘逸的飞鱼、婉若游龙的海鳝、面具狰狞的海鳜鱼……日前,记者走进霞浦县映象陶瓷艺术工坊看到,清代画家聂璜绘制的《海错图》,被非遗技艺传承人王胤翔搬到了瓷器上,作品线条细腻、颜色艳丽,将古代绘画和传统瓷器艺术结合,妙趣横生。
王胤翔在瓷盘上进行《海错图》创作
据了解,《海错图》是清朝康熙年间,由画家聂璜绘制的一组图谱。聂璜用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了他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各种生物。“海错”是我国古代对于海洋生物和海产品的总称,《海错图》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其中的动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聂璜的严谨精神,使这本书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而且每种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并配趣味“小赞”一首,读来令人兴致盎然。
说起《海错图》,和霞浦还有很深的渊源。据介绍,书中绘制的“海错”中,有30多种海洋生物来自霞浦,作者聂璜与霞浦也有着很深的时空交集,他为了撰写《海错图》,前后在霞浦待了7年时间,与当地人交朋友,《海错图》也成为一本生动展现霞浦海洋文化的古书籍。
因为这样的缘分,让王胤翔有了将《海错图》搬到瓷器上的想法。“我是土生土长的霞浦人,也是一名陶瓷非遗传承人,我要以陶瓷的形式表现‘画本霞浦’,打造‘陶瓷上的霞浦’新名片,《海错图》为我提供了非常珍贵和丰富的霞浦海洋文化创作题材。”
采用陶瓷彩绘的制作工艺,先用泥土手工拉坯成型,而后再上釉,通过高温烧制成瓷,成瓷后再进行釉上彩绘,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烧制,使陶瓷彩绘与釉面融为一体。“要将画在纸上的图搬到瓷器上,最难的一点就是‘画布’的材质不同,又要保持颜色一致的呈现。就比如陶瓷材料,烧出来的颜色跟还没烧之前就有所差别,这需要一定的想象空间和熟练的技术掌握。”王胤翔说。
期间,王胤翔也经历过很多失败。他告诉记者,比如颜色不好看,线条太生硬,或者是线条没有章法、没有力度等都是失败的作品。“《海错图》是古画,古人的绘画功力之深厚,是很难达到的,我们不仅要临摹,更要理解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我们还要把它搬到陶瓷上面,陶瓷材质与国画有所不同,要用陶瓷的技法表现国画效果,需要灵活运用,还要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陶瓷材料的特性做出改变和调整,所以是很考验功夫的。”王胤翔说。
《海错图》,作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数百年前人们对海洋生物的描绘和记载。王胤翔通过陶瓷艺术,重现了这一古老的典籍,展现出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他先后创作了飞鱼赞、红鱼赞、跳鱼赞、鱼虎赞、钱串鱼赞、海鳜鱼赞、海鳝赞、鹦鹉鱼赞等作品。
王胤翔将《海错图》中的海洋生物以陶瓷艺术的形式呈现,是对霞浦深厚历史文化的独特表达。他巧妙地结合陶瓷的细腻质地与海洋生物的生动形态,展现出霞浦丰富的海洋生态和世代相传的技艺与智慧。这种融合传统与创新的表达方式,是对霞浦“千鲜之城,画本霞浦”的生动诠释,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霞浦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据了解,王胤翔的作品多次获得“中匠杯”“福建好礼”等国家级、省级大奖,他的创业项目也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和市级三等奖,这些荣誉都是对他努力和才华的肯定。
作为霞浦县映象陶瓷艺术工坊的创办者,王胤翔将工坊打造成一个集多项陶瓷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平台。他以打造“陶瓷上的霞浦”为指导思想,创作了大量的陶瓷旅游文创产品、陶瓷日用品、纯手工陶瓷艺术品和瓷画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王胤翔高超的技艺,更传递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在王胤翔的努力下,“陶瓷上的霞浦”逐渐成为霞浦文旅新名片。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赞誉,还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关注。他个人先后获得霞浦县首批“乡土人才”、霞浦县“兴霞人才”、宁德市“天湖人才”、霞浦“青年五四奖章”等称号。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 通讯员 刘金标 文/图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