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古村出“深闺” 旅游焕生机
陈峭美景吸引游客露营观赏 叶罗彪 摄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郑文敏)“这里的古村保存得很完整,村道干净整洁,来这里游玩让人觉得很舒适安宁。”4月25日,游客周华琴携朋唤友走进周宁县礼门乡常源村观美景、品美食,领略古村风采。
常源村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周边群山环抱,参天古木、珍稀植物众多。村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兴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上下众厅和石拱桥、明清古民居均保存完好。
“村里可耕作的土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生产效益低。”常源村驻村第一书记余昌武说,因地制宜,挖掘古村落和山水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游是带动该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捷径。
方向有了,思路定了,常源村如火如荼地干了起来。亲水步行道、排污管道布设、防洪沟等建设井然有序;河道清理、房前屋后环境美化、种植8000余株桃树,让村落“美”起来;古民居屋檐复原、古巷道复原、修建仿古长廊、拆除灰楼,让古村韵味更浓。
“古村依旧安静,却有了生机和活力。”余昌武说,下一步,该村还计划引进人才,发展民宿、酒吧等新业态,让游客真正留下来。
常源村发展乡村游是周宁县“激活”传统村落资源的一个缩影。该县传统村落资源丰富,全县有14个中国传统村落,14个省传统村落。近年来,该县结合实际,不断深入挖掘古村落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鼓励和支持古村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生态农业等产业,打造文、农、旅等融合发展新“亮点”。
为了摸清家底,了解古村落、古建筑的生存现状,周宁县组成文物普查小组,深入全县140个行政村走村串户,对分散的传统村落元素进行详细地摸底、登记、建档。同时,委托有关专家在全县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对县内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划定保护红线、落图和建档。
“我县古村落格局、传统文化要素、古民居等保存还算完整,但大多处在偏远地区,发展旅游极为不便。”周宁县博物馆馆长郑勇说。
礼门乡陈峭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国家AAA级景区,这里有瑰丽的日出、云海、星空,磅礴的峭石、岩洞、峡谷,千年遗存的街巷、廊桥、民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但该村山高路陡,旅游大巴望而却步,发展受到掣肘。
如何打破像陈峭村这样的古村落“藏在深闺人不识”的现状?周宁县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网化工程,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传统村落、农家生态、田园风光相结合,建设一批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和新型村镇出口路,畅通传统村落发展之路。
礼门至陈峭段县道便是新建的旅游路之一。2018年,该条县道动工建设。一年多后,一条长13公里、宽6.5米的四级公路全面通车,看着盼望已久的“坦途”修到家门口,村民心里乐开了花。“路好走了,旅游大巴载着游客来陈峭观日出、看云海,我们发展旅游也更有信心了。” 陈峭旅游驿站负责人杨娟玲激动地说。
乡村交通的畅通,让更多的传统村落迎来发展的春天。李墩镇楼坪村“联手”石门山,精心制定徒步古道路线及古村旅游精品路线;浦源镇紫云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景点,建立红色廉政教育基地,打造红色旅游品牌;玛坑乡紫竹村依托别具一格的“吊脚楼”和原始的自然风貌景观,打造“吃住行游购”为一体的生态康养旅游格局……
一大批“沉睡”中的传统村落被逐渐唤醒,为周宁县全域旅游注入无限活力,2019年,该县接待游客约245.36万人次,比增25.64%,旅游综合收入达12.26亿元,比增25.35%。
责任编辑:陈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