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涌热潮 活力宁德谱华章——我市体育事业把握新机遇迎来新发展
奋进新时代 聚焦新宁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行业篇
体育中心东北角 杨超异 摄
宁德网(缪伊 茹捷) 一道道靓丽的城市风景,一座座富有地方特色的运动场馆,一个个让人激情勃发的城乡健身广场……
四年一届的省运会已经落幕,但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体育热情与精神将长久存在。
从体育场馆奇缺到专业场馆林立;从群众体育落后到全民健身兴起;从人均体育场地1.48平方米到今天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1.90平方米……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宁德经济社会的发展、开放开发力度的加大,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进步。特别是通过成功举办第十六届省运会,宁德的体育基础设施、健身理念以及体育产业再次得到整体提升,从全省的后位赶超至居中甚至靠前,为宁德的体育事业发展写下了新篇章。
福建省第二届“军民融合·船政杯” 乒乓球邀请赛 郑力炜 摄
完成自我超越,竞技体育刷新历史
“保七争六”是第十六届省运会东道主赛前提出的奋斗目标。然而,结果令人倍感振奋:经过我市体育健儿的顽强拼搏,我市取得了省运会赛时80枚金牌、70枚银牌、73枚铜牌、团体总分2291分的历史最佳成绩,奖牌和总分排名直接从全省第八、第九名升至第四名。
过去,因经济发展滞后、工作措施策略问题等历史原因,宁德竞技体育发展并不充分。
2015年10月19日,首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击剑比赛在宁德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德市首次承办规模、规格最高的全国性赛事。宁德籍运动员虽在国内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但全市竞技体育基础却相当薄弱。
找准问题,开出良方。近年来,我市重点实施“强县兴市、市县联动、体教结合、社会联办”的发展战略,坚持走“体教结合、一校两制、资源共享”的建队路子,建立和培育“强人、强校、强项”人才基地,拓展新增长点,主攻田径、射击、帆船、举重、摔跤等项目。通过夯实发展训练基地,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全面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拓宽了优秀体育苗子选拔和输送渠道。“十二五”期间,全市在训运动员人数达6000余人,远超原计划1600人的目标。
随着竞技体育工作的不断推进,“金牌战略”成效显著。2011年至2015年,宁德市运动员参加国内外大赛共获得金牌43枚;2014年亚运会上有6名宁德籍运动员入选国家队;2013年全运会上共获得2枚金牌;2014年亚运会上获得2枚金牌……完成“十二五”期间省运会金牌位次前移目标。与此同时,通过主动承办全国击剑锦标赛等国家级、省级赛事,有力提升了办赛能力。
2017年起,为进一步夯实竞技体育基础,市体育局通过布局重点项目、补齐短板项目,按照备战省运方案,通过科学规划布局、细化重要指标,将参赛项目从原计划的20个大项增加至28个大项全部参加。同时,采用“市聘县用”方式,引聘34名高水平教练,安排至备战省运会重点项目运动队带队训练。
截至第十六届省运会前夕,全市共有注册运动员6418人、在训运动员4481人,在省、市优秀运动队集训300多人,引进优秀运动员40多人,为此次省运会刷新历史成绩,实现自我跨越打下了坚实基础。
摔跤队运动员在市体育中心进行赛前训练
提升城市形象,体育场馆尽展风采
一场盛会扮靓了一座城。
夜幕降临,当你从东湖北港路过,市体育中心体育馆的绚丽色彩总是令人惊叹不已。省运会带给宁德的,不仅是道路变宽了,公园变绿了,广场变美了,还有一座座极具闽东特色的体育场馆,它们成为了各县(市、区)的地标,犹如一颗颗珍珠点缀在每个城区。
由于地方经济薄弱,宁德体育设施建设一直处于历史欠债的状态中。在申办第十六届省运会前,除市区体育中心体育场馆外,其他各县(市、区)均鲜有像样的场馆。
2014年以来,宁德市以承办第十六届省运会为契机,掀起了一轮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高潮。为满足省运会举办需求,宁德共新改、扩建体育场馆18个,总投资超过12亿元,实现了体育场馆县区全覆盖。一座座各具特色、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体育场馆,均达到承办全省综合性运动会和全国、国际单项体育比赛的标准。这些体育场馆经过精心设计,体现地方特色,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地标性建筑,展现出宁德体育事业全新面貌。
与此同时,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据统计,全市现已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1987个、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19个、县级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10个、乡镇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89个(其中街道10个)、登山健身步道9条、城市社区多功能运动场82个、室内健身房30个、11个门球场的建设工作,完成8个拆装式游泳池和23个笼式足球场。此外,还有县级及以下各级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单项体育协会和社会集资投入建设的健身馆(站)、健身俱乐部、健身公园、健身广场、健身苑、活动中心等各类健身场地6000余个。
截至目前,全市城乡体育设施基本满足健身活动需要,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场所)、社区和行政村全民健身点已实现全覆盖。宁德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从省运会前的1.48平方米,提高到了1.90平方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品牌赛事迭出,体育产业方兴未艾
“全民健身百村行”“国际山地马拉松赛”“国际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这些在以前看来相当“洋气”的运动赛事,如今正一项项地在家门口上演。
近年来,市体育局建立健全有利于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为宁德市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12年,我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了以发展体育本体产业为基础,开发特色体育产业为重点,大力培育和开拓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方向。几年来,全市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逐步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以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体育中介业、体育培训业等为主的体育服务业逐渐兴起,体育用品、体育旅游项目进一步繁荣。
打好“山水牌”“民族牌”和“赛事牌”,是我市体育产业工作的亮点。目前,市体育局立足沿海4县(市、区)天然海域和旅游资源打造闽东沿海生态旅游休闲产业链,推出特色户外山水体育健身旅游和休闲旅游项目;打造“霍童线狮”“畲族武术”“陈氏太极拳”等一批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品牌;巩固和提升霞浦三沙国际马拉松赛、白水洋国际户外运动挑战赛、福安国际自行车公开赛、福鼎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霍童溪山地自行车挑战赛等赛事品牌。
体育制造业也正在兴起。我市福安按摩椅、按摩器生产企业已成立“福安市健身保健器材体育用品行业协会”;福建太姥山万博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九鲤溪体育旅游、户外拓展、野营基地等项目……根据《福建省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今年宁德市在推进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申报工作的同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申报一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在体育旅游业方面,致力推进霞浦县建造国际海钓中心和南方射击、狩猎基地;福鼎市九鲤溪风景区建造攀岩和漂流基地;屏南县建造水上运动基地、登山基地等。2017年6月,屏南县福建白水洋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获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是福建省唯一一个成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创建单位;屏南县寿山乡白玉皮划艇、“茶盐古道”项目申报省级体育旅游休闲基地。
此外,我市还整合区域自然、文化、旅游和体育资源,建设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联动开发与互动发展。加快赛事资源与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建立以赛事促进体育旅游,以体育旅游加速赛事发展的机制。
宁德师范学院附小举办旱地冰球赛
“创文明城·迎省运会”文艺晚会
健身理念升级,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清晨或傍晚,当你走进市体育中心,总能看到塑胶跑道上三五成群的市民在跑步,不少人聚在一处打太极拳,展现着曼妙的身姿。如今,不管是城市的广场、公园,还是乡镇的健身站点,群众参与健身锻炼的热情越发高涨。
“宁德既有宏伟、大气的体育场馆,也有集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公园广场,全民健身已经成为市民乐享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宁德先锋广场康乐家园太极拳指导员黄奇鸣感慨地说。
全民健身被纳入省运会,直接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而本届省运会的举办,有力地弥补了我市群众体育设施不足的“短板”。据统计,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方面,目前共完成14个全市城市社区多功能运动场、6个室内健身房、7个笼式足球场4个门球场建设;对部分已过期的全民健身路径器材进行了更换;更换新建25条全民健身路径等。
与此同时,加强了老年人体育设施建设。将具有门球场、气排球场、地掷球场等适合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场地设施建设列入各级“十三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规划,构建方便老年人体育活动的15分钟健身圈;各县(市、区)文体新局进一步丰富文体活动内容,更广泛地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全年完成279个“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项目建设。
把全民健身运动与创城相结合,有力助推了健身活动的开展。市体育局以承办第十六届省运会为契机,大力开展“创文明城迎省运会”系列活动,承办和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比赛、展示和交流。目前已举办各项全民健身活动1800多场次,吸引体育爱好者约50万人次参加。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共举办近7000场次全民健身活动,超过120万人次参与其中。至“十二五”末期,全市体育锻炼人口达到总人口的34%,国民体质合格率达88.5%。
由于成效明显,国家体育总局于2017年8月授予宁德市体育局“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面对新形势,宁德市体育局将继续围绕民生补短板项目,全面开展群众体育工作,提升竞技实力,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续写闽东体育新华章。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