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评:工匠精神之诚实守信
新房装修时结识了拆墙工、水泥匠、水电工以及木匠、漆匠等,工匠们普遍认为,家装最好是自选师傅,不要全托付给信誉不佳的装修公司。
水电工钟师傅说,他原本也是一家装修公司的员工,但多次看到老板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蒙骗雇主,有违匠人的良知与操守,便选择退出。之后,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工友合伙,自主创业。由于诚实守信、技艺娴熟、热情服务,深受东家的认可,生意红火。
早在孔子的那个时代,除农业之外的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统称“百工”,匠人往往从学徒做起便终身从事这一行当。上了年纪的人应该不会忘记,半个世纪前后,木匠、铁匠、铜匠、泥瓦匠等除了靠手艺行走江湖,养家糊口外,大多崇尚匠工蕴道、恪守诚信。这也是中华民族工匠技艺世代传承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财富。
多年前,在下拜访上海福人集团的总裁谢先生,他说:“我经常告诫木工,从事我们这一行当的不得不对木材进行砍、锯、刨、凿、钻等等工序,但木头也是有生命的,要善待它们,使之新生。”我听后心生敬佩:真诚善待树木的人,生意一定会越做越好。果不其然。
诚信一词最早出自《管子》:“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诚于中、信于外,诚是内心诚实无伪,信即为人处事信守承诺。诚信二字都与言有关,言为心声,故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便是诚信。
想必诸位有这样的经验,购买房子的时候,售楼先生(小姐)一定会带您参观开发商业已装修好的样板房,可富丽堂皇的外表下是什么样的装修材料?污染物指数是否严重超标?纵然推销员夸得天花乱坠,普通消费者也一头雾水、一无所知。等到真正入住才发现问题多多,此时需要返工,掏腰包补损不说,还劳心费力。
心理学指出,人类具有反悖心理,缘于上当受骗后对某人某事怀疑或不信任,从而产生厌恶、抵触或反抗行为。有过类似被蒙骗的购房经历等,今后对很多东西都有可能不再相信,尤其是开发商和所有参与建楼的匠工。古往今来的经验表明,为人、从政离不开诚信,经商做买卖亦复如是,因为商道即人道。
古人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由“实然”和“应然”两个状态构成。实然即道之本体,应然是指人类具备“德”的认知能力,进而生出欲求与选择。匠工蕴道,这个“道”,是技艺之道,也是得天理之“德”。比如,庄子笔下的巨匠庖丁以其游刃有余的解牛技艺来证明,他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衍化为精神生命之道,这便是至诚。
儒道两家都十分推崇“真诚”“守信”,认同其是个人修养和社会交往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品质。
子贡向老师孔子请教治国之道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治理国家,要有足够的粮食和军备,还要取得百姓的信任。子贡再问,在这三者中必须去掉一项,该是哪一项呢?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剩下的两项中,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应该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食物吧!显然,在孔子的治国理念中,为政者可以吃不饱饭,政府也可以去掉武器装备,唯独不能失去人民的信任。
守信于己、诺信于人、践信于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能工巧匠,无疑是道技合一、诚实守信的典范。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古今中外的圣贤,此心同、此理同。古希腊大学问家苏格拉底认为,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李群华
编辑:刘宁芬
审核:蓝青 梁辉约
责任编辑:刘宁芬
(原标题:宁德时评:工匠精神之诚实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