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评:永怀希望
姬姜李
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此言出自群经之始的《易经》中的《序卦传》。其大义是,世上的人与事不可能一直都处在艰难困苦之中,总有缓解的时候。
明代大学问家徐渭也讲过类似的话:“乐无顿段,得乐时零碎乐之;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近日,朋友讲述一位女环卫工人的遭遇,真叫“惨”!但可敬的是,这位环卫工极少在他人面前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顽强不屈地撑起一个苦难的家庭。
女环卫工是古田大甲人,因为独女,自小便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长大后与邻村小伙喜结连理。不幸的是,10多年前丈夫得了糖尿病,一病不起,数年前谢世了。
她婚后共生下两女一男。大女儿是聋哑人,已经出嫁;二女儿自小品学兼优,后考入某职业中专,17岁那年,二女在校期间突然发病摔倒,此后旧疾复发常出险情。女环卫工带着二女儿到省城大医院寻医问药,但始终无法查出病因,24岁那年一次意外摔跤离世了。小儿子一出生就不会吸母乳,靠奶粉喂养,到了4岁还不会走路,经检查发现也跟大姐一样聋哑且智力有问题。女环卫工在城里上班,家住乡下的母亲中风偏瘫,生活不能自理,残疾的小儿只好交由82岁高龄的老父亲看管。
近期,朋友管理的小区需要招一名临时保洁人员,已经有多人应聘并尝试做了一些日子,皆以待遇太低为由不愿干,而这位环卫工并不嫌弃,她利用工余时间,多打了一份工以贴补家用。宅心仁厚的朋友跟她接触后得知不幸的家境,想方设法帮助她渡过难关。
女环卫工说,她眼下最大的愿望是康复医院能收治小儿子,因为随着父亲年龄的增长,根本照顾不动残疾的孙子,如果医疗费用太高也望尘莫及。
每年高考之后,总有一些考的不理想学子想不开、放不下,个别人心恢意冷,不思长进,甘愿躺平;极少数走极端的,自暴自弃甚至轻生。我窃想,之所以要写下以上的故事,是提醒暂时不得意或处在挫折、失望、悲伤之中的众生,能将这位女环卫工的遭遇当成镜子。如果境遇比她好,没有理由不克服困难,坚强地活下去;倘若有比她更悲惨的,也应当面对现实,念念徐文长的“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坚信“没有过不了的‘坎’”。
因为生命是最可宝贵的!
儒家认为,人是可以与天地并列的。孟子告诫众生,“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道家认为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身是一个小天地,“万物皆备于我”。人类身体上的骨骼、五脏、六腑,眼耳口鼻舌在宇宙中都有对应的东西,譬如,眼是日月,鼻子是山脉。
佛家说,“人身难得,如盲龟穿木”。在茫茫大海中有一只眼瞎的乌龟在盲目地乱游一气,而海上的某一处有一块木板,板上有一个小孔,得人身者就如那只乌龟误闯误撞撞上的那个孔洞中。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竟日”。这是中国智慧的古人观察自然后总结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世事无常、人生无常,但再大的苦难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没完没了,总有缓解盼头的那一天。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都要珍惜人生、永怀希望。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