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郑承东:香火
许多的村庄,人走着走着,都不回来了,村庄也空了,就剩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家门口晒着太阳。
晒着晒着,好像门前又新建了许多新房子,但那些建新房子的后生仔们,平时还是不回来。
那些后生仔们出去,像上了“战场”,赚了些钱就好像“立功”了,亏损了就好像“受伤”了,也有的倾家荡产“牺牲”了,无颜见江东父老,还有的就那么为了打份工“活着”,也不想回来。无论怎样,他们有的在外面传宗接代,生了孩子,而这些孩子们更好像和老家断了联系,也不想回来。这叫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再苦再累也心甘,只要下一代能贴上城里人的标签。
周宁玛坑的杉洋村也是这样。只有到过年,杉洋村的那些后生仔才起念家乡,该回家了。他们过年回家,除了要和家人团聚,无论是“立功”的、“受伤”的、“牺牲”的,或者只要是活着的,都要回家共同请一个人,这个人已经“活”了829岁,羽化成神757年。在每个常年出外的杉洋人心里,这个人不仅维系着的乡愁,更是可以疗伤的保护神。他叫,林祖亘,羽化成神后,又叫林公。
从正月初五开始,一直到元宵,那几日,春暖花开,人就像村后的茶园一样,一夜之间,漫山遍野冒出许多嫩绿的毛尖,白晃晃的,到处都是发芽和花开的声音。杉洋新街两旁大都是出外的人赚钱盖的新房。一条新街与杉溪相伴行,那几天,从村头到村尾,新街上忽然冒出了许多似熟非熟的人,那是常年出外的人回来了,各地的请香团也朝圣来了。他们拖儿带女,人声鼎沸,那杉溪的水也流得比往日欢快,但最热闹的还是村尾的林公祖殿,锣鼓喧天,香火袅袅。安静了一年的祖殿,顿时成了香火的驿站。



闽东临海多山,海上行船风急浪高,山间行走路陡坡险,于是便形成了融合自然信仰、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及宗教神祇信仰的多元神灵体系。海边人信妈祖,山里人拜陈靖姑。每个村庄,都有各自的“土主”、各自的土地庙,为了能集中烧香祭拜,大都还“一庙多教”“一庙多神”。这些土地庙,除儒释道并举,还有各自信仰的奶娘、元帅等土主,武圣崇拜也遍及乡村。
但林公崇拜和这些“土主”不一样。它和古田的临水夫人一样,是官方敕封与民间信仰结合的英雄神祇崇拜。陈靖姑因唐代治旱祈雨、护产救民的传说,被宋至清代朝廷多次敕封“顺懿夫人”“崇福临水夫人”等,其信仰从地方神升格为国家级祀典神祇,成为闽台共奉的三大女神之一。
周宁玛坑的林公信仰,便是国家级的男神崇拜。尊者林公(原名林祖亘)出生于宁德九都云气,年幼父母双丧,后少年立志,游历霍童溪乡间,终在霍童溪上游的宁德十四都杉洋村落户,由詹氏先祖抚养成人。成年后,林祖亘发明排铳驱虎,悬壶济世,保境安民,广得民心。明成化年间,由时任南京督查院掌院事兼提督巡江的宁德籍乡贤林聪将林祖亘生前事迹上奏朝廷。至明成化年八年,终获明宪宗朱见深敕封“忠平王”,其信仰通过宫庙祭祀与巡境仪式延续,成为闽东山区重要的地方保护神。
闽东的乡村大都建在靠山傍水的溪流转弯处,这样容易形成冲积平原,既宜居,又暗合“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风水要义。为了保一方平安,先辈也会在村头和村尾,各建信仰的神仙宫庙,镇邪安境。杉洋村的先辈选址杉溪峡谷两旁,繁衍生息,也把林公祖殿建在杉洋村尾山沟底部,暗含“镇煞守境”的深层寓意。而宫庙背倚笔架山主峰,五十六株明代古松如卫兵列阵,形成“左青龙、右白虎”的天然屏障。山体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恰似苍龙探首,将宫庙揽入怀中。宫前杉溪九曲回肠,水口处双榕交缠成太极图式。这种布局使林公祖殿成为天地灵气的汇聚之所,令八方香客驻足,无不肃然起敬,膜拜于心。
尊者林公一旦由当朝皇帝敕封,由人变神,变成国家级的“道德楷模”,那周边的村边一定是要组团前来,烧香参拜,取经学习。从明成化年间开始,到了每年正月初五开始,杉洋的林公祖殿便车水马龙,香熏杉溪,八方香客摩肩接踵。后来,各村派来“学习取经”的代表觉得,还是要本村人一起“学习取经”,尤其是那时的闽东,因为靠山临海,虎患成灾,气候多变,时涝时旱,百姓也易病。林公既是斩杀虎患的猎手,又是悬壶济世的医者;既是降妖伏魔的斗士,又是制定《家范》的智者。这种多重英雄特质的叠加,正是那时的百姓各种急需的集大成者,把林公请到各村去,不仅能让英雄现身说法,零距离以德愈人,还能借助林公的法力,帮助各村百姓打虎、治病、求雨,祛除百害,镇煞守境。于是,不知从何时起,到各村去,到各境去,跨越山海,“请林公”一时风靡闽东,以致外溢八闽,漂洋过海到台湾。其核心传播路径以宁德市为中心,向闽东北、浙南及台湾延伸。
——闽东核心信仰带。以周宁县杉洋村为中心,覆盖宁德市全境及周边县市。明正德八年(1513年)祖殿建成后,信仰迅速在闽东传播。宁德市下辖的福安、蕉城、古田、霞浦、寿宁等县市均建有大量林公宫,至今信众覆盖超2000个村落,形成密集的信仰网络。
——闽东北延伸信仰带。向东北方向延伸至南平市及浙江温州、福州等地。林公信仰通过民间朝圣和商贸往来传播,南平部分县市及温州苍南、福州连江等地均有林公宫分布。信众常于正月期间组织大规模朝圣活动,赴杉洋祖殿“请林公”香火,形成跨省信仰互动带。
——两岸文化交流带。以林公信仰为纽带,连接福建与台湾地区。自明清时期起,台湾信众便通过海上航线赴杉洋祖殿谒祖,如今台湾多地建有林公宫,并定期参与闽东的祈福活动。例如,2024年林公金身赴台安座仪式吸引了万余名两岸信众参与,凸显了该信仰在促进两岸民间交流中的纽带作用。
“请林公”就这样成为林公信仰的重要仪式。2013年,林公祖殿和古田的临水宫同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便不允许在祖殿内烧香。因此,在祖殿南方的山麓上,又新建了一座新殿,每年的“请林公”朝圣仪式便都在新殿举行。
每年的正月初五至十五,杉洋村日日香火。八闽各地信众以村为代表,组团到林公祖殿“请林公”香火,并将火种带回本村林公分殿,供本村信众参拜,以此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祖殿内每日神铳轰鸣,鞭炮声此起彼伏。信众身着传统服饰,抬神轿、执令旗,沿村道巡游,队伍长达数公里,场面恢弘。各地自发组织的舞龙队、醒狮队在祖殿前献技,龙狮翻腾跳跃,象征祥瑞降临。十番锣鼓、霍童线狮,杖头木偶戏等非遗表演穿插其中。高峰期单日可达数万人。至今,每年前来“请林公”香客有百万之众,形成人潮涌动的“朝圣”场景。
闽东宗教民间信俗,有个很特殊的人文现象,那就是“畲汉同祀”。“请林公”是闽东民间信俗活动的一场盛大庆典。期间的组织者是林公祖殿的宫主,而这宫主却是由畲族三姓:钟、雷、兰组成。他们主要负责林公祖殿的日常香火维护,以及过年期间连续十天的“请林公”盛大请香祭祀活动。畲汉共祀妈祖、临水夫人和林公的现象,体现不同族群文化的和谐共存。杉洋村有18姓,2600多人口,其中,詹氏居多,汤氏次之,而畲族钟雷兰三房共有230人。起初,林公祖殿由詹氏先祖全权负责,但由于日常维护与“请林公”事务日益繁重,詹氏先祖逐显力不从心。康熙二年,兰氏族人由福安迁居至此,詹氏先祖便与其签订委托书,委托书规定兰氏代为管理林公祖殿事宜,除香火归兰氏所有,詹氏先祖还每年为其提供定量的口粮。至明宪宗皇帝敕封林公为忠平王后,林公信仰的影响力倍增,周边各村前来“请林公”日益增多,工作量日益繁重,兰氏便先后邀请雷氏、钟氏过来共同管理,并为“请林公”盛大祭祀请香活动规定了更专业、详细的规章制度。从此,畲族兰、钟、雷三房宫主正式形成领导班子。
因此,林公信仰已经超越了族群界限,成为闽东畲汉共祀、共荣的精神原乡。畲汉共祀绝非简单的神灵共享,而是生存智慧的交融。畲族以狩猎文化为底色,林公信仰“制铳驱兽”的壮举。二者在仪式中共享香火,在口传中重构叙事,实则是不同族群对“安全”“正义”“归属”等终极价值的殊途同归。两种文明在“请林公”的香火里达成了微妙的和解——不是通过征服与同化,而是在差异的裂隙中培育出共同的精神根系。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而不同”的共祀智慧,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终极密码。
林公由真人涅槃成真神,在半人半神之间,信众们还是愿意相信林公是身边的“大好人”。因此,对于为什么必须是正月初五后“请林公”,信众们自有一套人间日常的说法。他们以为,林公也是普通人,也要过年,而且过年期间,他必须要到天庭述职。只有等到初五,他才回到人间祖殿。因此,各村代表只有等到初五后,才能前来“请林公”圣火。
圣火取自祖殿正中央的一尊带锁的铜香炉。香炉内置一柜,柜中圣火四季不灭。各地信众从祖殿主炉中分取香灰或香枝,装入特制香炉,象征将林公庇佑带回本村。
“请林公”的顺序从祖上开始便按地域轮动机制执行。闽东各地的林公宫及信奉村落遵循“先祖殿后分支”的传统,以杉洋林公忠平王祖殿为发源地,各地信众按地理远近或宗族关系轮流向祖殿“求林公”。福安、蕉城、周宁等邻近地区的信众通常率先行动,随后延伸至更远的村落。
正月初五一天,是杉洋本村人“请林公”节日。那天清晨,本村村民先将林公请出祖殿。环村巡游后,林公圣驾要轮换安置在詹氏祠堂、汤氏祠堂酬神,到正月十五至十六才能将林公圣驾请回祖殿。而祖殿铜香炉的第一炉圣火,也是杉洋村村民优先独享,紧接着是其他村镇的詹氏迎取圣火。午后,各村信众按照事先编排的炉位顺序依次前来。
各村信众要来迎取圣火,仪式感是很重要的。各村请香团必须根据事先安排的顺序,提前一天前来祖殿,办贡礼福,与宫主、法师约定林宫起驾时间。那自带的香火炉必须要提前一个时辰生明火,为了保证途中圣火不灭,还有准备好硬木炭、茶油饼,以备路上不断往炉内助燃。起驾前,信众要随法师进行一个小时的起驾仪式。接着便由专职的宫公在铜香炉中取出圣火,将火种引入各村自带的香亭火炉,并有各村请香团的团长,行话叫“福首”提在胸前,等待起炉。这时,请香团团员全体在正殿跪拜,在福首要求法师与宫公进行问杯后,即时起炉。那起炉仪式也是很震撼的,只见全体请香团员起身绕殿呐喊,伴随鞭炮、神铳与锣鼓齐鸣,“请林公”圣火迎取回村了。七位壮汉抬着香亭鱼贯而出正门,孩童们追逐着飘落的灰烬,那殿前的台阶也被纷至沓来的脚步踩醒了,石旗杆旁那株枯而不朽的灵树上,也挂满了鞭炮的纸削。香火袅袅间,那香亭中的圣火被鞭炮、锣鼓和舞狮队伍簇拥着,忽隐忽现,却一直不灭,而香客的队伍绵延数里,蔚为壮观。巡游队伍经过古树群时必焚香,取水必祭井神。这种“万物有灵”的朴素认知,是“请林公”圣火年年经此、亘古不变的保留习俗。
彼时,各村的村口人影幢动,信众们提香列队,恭候圣火。圣火回村后要先回本村宫中,安顿之后便将圣火分给信众回家安座。下午,信众们要到宫中,由法师再行法事,一起祈福。而贡礼桌上的全猪早已切成约重二两左右的福份肉,由福首逐户分发带回家中分享。之后,护圣火三天——林公开始巡察与处理本境事务。社戏三天——感恩林公保境安民,以社戏为最高礼节敬献。举龙灯三天——意是期盼来年国泰民安、五谷丰收、财丁兴旺。到第九天的晚上子时,放铳三声,以示全体村民:今年的“请林公”、迎取圣火仪式与娱乐活动全部顺利完成,第二天,村民们就要开始筹备耕作农事,等到来年“请林公”时再次欢聚。
就这般,每年百万香客的跫音惊醒了杉溪的松涛,年年经此。忽然就想着,这不是简单的朝圣,而是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八百年寻根。站在林公忠平王祖殿前,看着“请林公”的香火在层叠的檐角间织就着久久不散的烟网,也忽然就懂得:所谓“请林公”,本质是请回被现代性放逐的生存智慧与乡愁密码。当那些香火映照着朝圣者黝黑而满是皱褶的脸庞,那便是穿越八百年的文明之火为何不灭的最好答案。
林公之火不灭,因其承载着人类最本真的精神诉求——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找确定性的精神锚点。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郑承东
图片来源:林公忠平王祖殿
编辑:邱祖辉
审核:刘宁芬 吴明顺
责任编辑:邱祖辉
(原标题:知乎者也|郑承东: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