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黄雄:戈壁的色彩
丽春五月,友人组织了一个绕祁连山甘青大环游,我有幸参与其中,享受了八天自在愉快的旅途之乐,感受了西北地域的风物和风情,体会了苍凉戈壁的色彩和温度。
出发那天,赶了个早,晓风习习,格外清新,友人为大家准备的爱心早餐,格外温暖。十位旅友中,有故友,也有新知,通过介绍,大家很快熟络起来。到达兰州的晚上,几杯小酒下肚,新知已相见恨晚。大家推举阿罡为团长,曾哥为秘书长,旅游团有了组织。
武威雷台公园是此行的第一个景点,导游介绍说,武威之名源于汉武帝派霍去病远征河西,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设郡时因此命名,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名称——凉州。雷台公园是在雷台汉墓遗址上扩建而成,之所以称为公园,可能是免门票之故。我想,这也是武威人分享旅游市场的明智之举。公园地域不大,多为人造景观,但有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雕塑矗立其中,这是所有游客都想一睹雄姿的打卡拍照点。仰望这一行空天马,我仿佛穿越到汉朝时的征战沙场,看到马主人张君驰骋于大漠长河,一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和坚毅。公园里的铜车马仪仗俑雕塑群,个个造型优美,形态多样,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汉朝官员出行的壮观场面。尔后,我们在汉文化博物馆聆听讲解,感受大汉文化的绚丽多彩。
张掖的七彩丹霞,我向往已久,曾在画报上看了一眼,就被惊艳到难以忘怀。那天下午4时许,我们踏着明媚阳光,步入这一“全球最刻骨铭心”的风景区,眼前的一角就让友人们惊呼:美,真美!大家快步登上观景台。只见气势磅礴的七彩洪波扑面而来,我像只喘不过气的鱼儿,任由彩浪拍打。环顾四周,我又像一只小鸟,飞行于多彩虹霞之中。山体按流线色调分布铺展,山峰依次呼应色彩陈列,宛如锦绣披地,霞飞山峦,又若彩墨泼山,虹落峡谷。我陶醉其中,若不是导游提醒,景区中的四个景点都值得一看,我真不舍离开。乘坐摆渡车,我们依次观赏了另外三个景点,相比,景致可谓和而不同,风格一致,但形态有别。有的如云海,有的像屏风,有的如卧虎,有的像扇贝。有的一目了然,有的需要细细品味。在一观景台,有游客惊呼“五花肉”,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山体呈红、白、黄层层叠叠,真是像极了。其实形象逼真与否,并不重要,我们已经被大自然为何如此偏爱给这片土地添色增彩而嫉妒不已,手中的相机、手机也忙得不亦乐乎。拖着落日的余晖,我们依依不舍、挥手告别这绚丽多彩的土地。当晚,我们还观看了讲述张掖千年传奇故事的情景剧《回道张掖》,全剧把霍去病西征、隋炀帝西巡、万国博览会等故事栩栩展现,高科技舞美设计和气势宏伟的沙秀,震撼了每一位现场观众。
次日,我们到达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嘉峪关,导游介绍说,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坐落在最狭窄的山谷中部,两侧的城墙穿越沙漠戈壁,连接着黑山和天下第一墩,全长30多公里,此行,我们只游览关城。从停车场到关城,路两旁的胡杨树正吐着翠绿的嫩叶,路边的水潭也格外显眼。在东闸门进入关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挂有“威宣中外”匾额的城楼,旁边还有戏台和关帝庙等建筑,可见嘉峪关不只是军事要塞,也是交通要塞。戏台上方悬挂的四个大字,引起兴趣,导游说是“蒙正乾坤”,团长说是“义正乾坤”,我赞同团长看法。看着高大的戏台,我想象着商旅云集、一片繁华的景象。穿过一道门洞进入瓮城,再穿过一道门洞进入内城。这里树木葱葱,楼台亭阁布局精巧、气势雄浑。沿阶梯登上城墙,有箭楼、敌楼、角楼十余座,如卫士般伫立。我们一行从西闸门走出关城,同行说:到关外了。回望嘉峪关高耸的城墙,心中不免笼罩着一层大漠风烟的苍凉色彩。
载着我们的大巴车向西北一路前行,途经瓜州时,在“大地之子”巨型雕塑旁停留。导游说,这座雕塑由清华大学董教授设计雕刻,以熟睡的婴儿形象静卧于戈壁滩上,使常年荒无人烟的沙漠,增添了一些朝气和活力,其背后的故事—“世界上最孤独的宝宝”感人至深。我们在雕塑前拍照留影后,移步到路边的瓜摊品尝瓜州的瓜,黄的绿的青的,都甘甜爽口,名副其实如广告牌云:瓜州的瓜不用夸,大家都买了一箱邮回家。
敦煌是这次旅游的核心和重点,旅行社特地安排在敦煌住两晚。头晚,我们观看了《乐动敦煌》演出,全剧以西域白氏少年追寻艺术为主线,溯源敦煌文化,也展现莫高窟壁画的艺术魅力。剧中的西域舞蹈,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视听震撼,感受到胡旋舞的力量美、腰鼓舞的节奏美和琵琶舞的姿态美,演出值得一看。清晨,我们前往鸣沙山月牙泉,路上导游唱了一首《月牙泉》,我的思绪跟随歌词起伏飘荡,迫不及待想一睹芳容。我是坐骆驼进入鸣沙山,慢悠悠地晃荡,看着连绵的沙丘,再看看身下温顺的骆驼,自己仿佛在时光的长河里悠然泛舟。鸣沙山因风吹沙动发出声响而得名,当天风和日丽,我们没有聆听到沙鸣之音。但我想,只要心动,何须沙动,只要有回响,何必求沙鸣。月牙泉在鸣沙山的怀抱中,宛如一颗遗落沙漠的碧玉,静静地躺在浩瀚的沙海之中,以其独有的温婉诉说着千年的坚韧与柔情。月牙泉可近观,也可远眺。我们在池畔留影,感受它的清新和优雅。我们爬上山顶,俯瞰月牙泉,那优美的身姿、碧绿的色彩,怎不叫人心生爱怜。这一弯“新月”住进了我的心里,永生相随。鸣沙山月牙泉,山因风而灵动,水借月以生辉,沙水共生,山泉相依。
带着月牙泉的那一泓碧绿,我们追寻莫高窟。按照参观路线,先观看《千年莫高》主题电影和《梦幻佛宫》球幕电影,提前了解莫高窟的历史,近距离观赏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球幕电影里精美的塑像触手可及,绚丽的壁画近在咫尺,细节纤毫毕现,彩绘美轮美奂,观众恍如置身于一个个异彩纷呈、如梦如幻的洞窟之中。乘坐摆渡到达对岸,凝视那无数洞窟,有如时光胶囊,等待开启。跟着讲解员缓慢的步伐,听他娓娓道来,我仿佛望见千年造窟的坚韧。当我们来到九十六窟,仰望三十五米高的弥勒佛时,女皇的遗憾已经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然而,同处一室的藏经洞,是不能遗忘的创伤记忆。
此行离开敦煌意谓甘肃行程结束,大巴车在当金山口转了个方向,进入祁连山南麓,自此一路向东南。这天我们游览的是黑独山和大柴旦翡翠湖。黑独山位于青海省茫崖市境内,山体被黑色砂石覆盖,远看像天然泼墨的山水画,近看像荒漠戈壁中身披黑衣的独行侠,有人说是“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我们到达时不是最佳拍照时间,大家随意拍几张照片就离开了。大柴旦翡翠湖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境内,因湖水颜色如翡翠而得名。我们乘坐小火车进入景区,只见两旁散落着大小不等、色彩有别、形态迥异的许多湖泊。有的淡清、有的深蓝、有的翠绿,还有白蓝绿混合呈现的,色彩斑斓,目不暇接。我们在最深处的六号湖下车,脚下踩的是盐泥,沙盐参半。近观湖水清澈通透,透过水面能清晰地看到湖底的盐层。湖中央有一台白色钢琴,引得游人争相打卡拍照。从六号湖往回走,我们又在其余几个湖畔停留。若不是时间关系,我真想驻足等待光线与湖水的折射反应,算了走吧,留点念想也好。
如果说大柴旦翡翠湖是上帝的眼泪,那茶卡盐湖就是天空的镜子。我们搭乘有百年历史的小火车进入景区,已是暮春时节,盐湖四周依然雪山环绕,平静的湖面像镜子一样,反射着白云蓝天。穿上景区提供的专用鞋套,我们立即置身于盐的世界,脚踩的全是厚厚的盐层,呲呲作响,湖底也全是白茫茫的盐,湖水很浅,不过脚背。漫步湖面如行走云端,水映天,天接地,人在湖间走,宛如天上游。若不是导游催促,我真想等在湖边,采撷瑶池仙女的多姿倩影。茶卡盐雕也是一道洁白的艺术风景,它们以盐为材,以刀为笔,在广袤的盐原上挥洒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
如果说茶卡盐湖是天空之境,青海湖则是高原的史诗,是大地捧给宇宙的诗集。导游说青海湖很大,有四千六百多平方公里,环湖达三百六十多公里,我们只能选“二郎剑”景区游览。摆渡车把我们送到湖中央,看见白鹭成群,或飞于湖面,或停在沙滩,游人拿出面包等喂食,它们就蜂拥而至,人鸟同乐。湖面上的观海桥,两头水波荡漾,桥上海鸟往来飞翔,那不就是漂浮于云海间的鹊桥吗。圣湖坛上的经幡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众多喇嘛在祭湖诵经祈福;观景道上的塑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仿佛在向游人注目表达欢迎。听说景区里有一个诗歌广场,我们没有时间观赏。知不知,元代诗人张问陶的“青海无波春雁下,草生碛里见牛羊”和现代作家老舍的“一碧万顷平如镜,四围山色映天光”的诗句,有无坐落其中?青海湖以水为墨,书写着地质的沧桑、生命的壮美与文明的哲思,是地球写给星空的情书,是高原献给众生的恋曲。
怀着圣洁的青海湖水净化的心灵,我们走进塔尔寺。午后的阳光照在大金瓦寺的鎏金宝顶上熠熠生辉,广场上的八宝如意塔散发着洁白的光,古寺静谧的气氛跃然眼前。我们漫步寺中,走走停停,偶遇绛红色身影掠过时,袈裟扬起细碎尘埃,在斜照的日光里化作跳动的金粉。祈寿殿里的树木郁郁葱葱,护法殿的幡杆庄严伫立,转经筒转动的声响,和着我默诵《心经》,我听见寺庙深处传来诵经的声音。
兰州是这次旅游的终点站,这座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如今打响的是“一碗面、一条河、一座桥、一本书”四张名片。只有一座桥,我未曾谋面。傍晚时分,我们赶到中山桥,夕阳洒在桥梁的钢构上,散发出柔和的光,映衬着桥上来往行人柔和的脸。桥下黄河水奔腾到海不复回,八十多年前的炮火硝烟已消散无踪,留下的只有光荣的印记。“兰州拉面”在兰州街上不叫拉面,都叫牛肉面,而人们口口相传的还是兰州拉面。“马踏飞燕”在兰州博物馆只叫铜奔马,而人们口口相传的还是马踏飞燕。这有何妨?口口相传,流传更广,不正是打响名片的最终目的吗?
观赏美景和品尝美食,向来是一对孪生兄弟。团里的王哥和如空兄是寻找美食、安排自由活动的高手。一路上,当地的特色美食从没逃出我们腹中。在敦煌,王哥通过网络寻得“尕六羊羔肉”,成功定下包厢,让我们享受了一场美食盛宴。当然,团长的领导风范,秘书长的行程保障,林大哥的大局意识,郑大哥的厚道行为,罗兄的开心一刻,都为行程增添了色彩和温暖。团里的两位缪总,全程没有浪费一个自由活动时间,兄弟俩领略了更多的风土人情,“缪家兄弟这才是玩”团长这样评价。返程路上,阿罡团长作了一首诗,总结西北快乐游,把景点和美食串成一线。曾哥也做了一首七言古诗,景点内涵在古韵中闪光。受他们启发,我回顾行程,是以为记。
回望这段旅程,戈壁的色彩终究是时间的注脚。砂砾的黄、岩层的红、盐湖的白、泉水的绿,每一种颜色都在用最直白的方式讲述大地的年轮。没有矫饰,没有遮掩,那些斑驳的褶皱和裂痕,是山河熬过亿万次日升月落后的印迹。背包里装着的照片和记忆,不过是匆匆过客从永恒中截取的片段——但正是这些坦荡的色彩,让人突然懂得,贫瘠与丰饶,苍凉与温暖,原来共用着同一副骨骼。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黄雄
编辑:邱祖辉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邱祖辉
(原标题:知乎者也|黄雄:戈壁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