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丨蔡勇明:艾香氤氲里的山海记忆
晨雾如轻纱般轻柔地笼罩着太姥山麓,箬竹叶尖上的露珠悄然坠落,宛如灵动的精灵,轻轻唤醒了九邑的黎明。远处的山峦呈现出如黛的色泽,薄纱似的雾气在林间悠然游弋,将蜿蜒的山径浸染成一片朦胧的苍青色。一位挎着竹篓的妇人,迈着轻盈的步伐,踏碎了林间斑驳的碎影,她的布鞋踩过湿润的苔藓,惊起了几粒蜷缩在叶尖的露珠。妇人的指尖轻轻抚过青叶的纹理,那叶脉间凝结的山岚氤氲,与海风捎来的潮息,仿佛有着默契般,悉数揉入了粽叶褶皱的沟壑里。从福安畲村那古朴的竹篱笆前,到霞浦渔港边斑驳的木船畔,从柘荣楮坪层叠如天梯的梯田边,到蕉城金涵蜿蜒曲折的古巷中,千年端午的丝线宛如灵动的穿梭者,在山海的经纬间自由穿梭。艾草那独特的辛香,如同温柔的使者,漫过石桥古厝,织就了一张缀满时光鳞片的文化锦帷,每一道经纬都浸润着晨露与暮霭的重量,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穆云溪畔,畲家女低垂着头,专注地折着菅叶。那青翠的叶片在她的指尖翻飞,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转瞬之间便叠成了一艘翡翠舟。经过碱水浸润的糯米,仿佛吸收了草木的精魄,米粒饱饱地吸足了杨桐灰的鎏金色,裹着红豆蜜枣的粽心,在蒸腾的热气中,仿佛在呢喃着“早生贵子”的世代祈愿。五节长粽用龙草精心盘结,那草茎拧转的纹路里,仿佛有白云山传说中护佑乡民的青龙在游动,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而在三百里外的霞浦西洋岛上,渔娘掀开蒸笼的那一刻,海蛎干与红糖的咸甜气息,随着白雾喷涌而出,与咸腥的海风撞了个满怀,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海岛生活画卷。龙舟的鼓点激昂有力,惊起了桅杆上的鸥鹭,浪尖碎成细小的盐粒,仿佛将渔家世代相传的船锚图腾,刻进了粽叶的每一道褶皱里,成为了渔家文化的一部分。
周宁芹溪河畔,晨光初露,砍下的杨桐枝叶在晒谷场上堆成了一座小山。当它们被点燃时,青烟袅袅升起,灰烬落进竹筛,滤出的碱水将糯米染成了如落日熔金般的色彩。四角灰粽悬挂在老宅的廊下,那棱角如同镇守四方的青铜印玺,暗合着“天圆地方”的古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供桌上,艾草与菖蒲仿佛在低声细语,苦香与粽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献给大地的祷文,香炉中升起的烟线,在空中画出符咒般的轨迹,仿佛在传递着某种神秘的讯息。
翻过寿宁官台山险峻的脊线,大安乡的晨雾里,似乎还浮动着刀光剑影的旧梦。永乐年间,将士们吞下棱角峥嵘的咸肉板栗粽,铁甲与粽叶的摩擦声惊飞了山雀,那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而今,暮色浸透了报功祠的砖瓦,忠魂仿佛化入了袅袅粽烟,与万历《福宁州志》中“移节初四”的墨迹遥相唱和,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福鼎潋城村初四的百家宴上,木偶戏台的锣鼓声敲碎了夜色,台上纸将军挥动着红缨枪,台下蒸笼喷涌的热气里,藏着明末乡民以粽叶为盾、糯米作箭的抗寇传奇,彰显了乡民的英勇无畏。
屏南康里村的溪流中,载着旱地龙舟缓缓前行,裹着红绳的粽子投入水中,箬叶小舟仿佛驮着三闾大夫的传说顺流而下,惊散了一池闪着银鳞的溪鱼,为这宁静的溪流增添了几分生动的气息。古田玉源村的天井里,新酿的红曲酒在陶瓮中泛起胭脂色的涟漪,嫁娘指尖缠绕的丝线将“状元粽”系上房梁,铜钱在粽心闪着微光,照亮了孩童追逐嬉笑时扬起的衣角,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福鼎磻溪镇的茶农蹲坐在灶前,荒野茶与糯米在铁锅中翻涌,太姥山的禅意仿佛渗进了每一粒米中,苦后回甘的滋味,恰似山民世代咀嚼的命运,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沙埕港的渔妇指尖翻飞,豹纹笋壳裹住流油的咸蛋黄,东海馈赠的鲜味在蒸汽中舒展,与廊桥灯笼投下的黄绿光影交织成网,仿佛在打捞起散落百年的匠人心血,展现了渔民的智慧与勤劳。
清嘉庆《福鼎县志》泛黄的纸页间,桐山溪水道上龙舟竞渡的呐喊仿佛仍未褪色,那热闹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巽城海湾的船头,妈祖香火与华光神幡在咸风中纠缠,赤膊的汉子挥桨劈开浪涛,古铜色脊背上滚落的汗珠坠入海水,与“洗海”仪式泼洒的清水共同涤净了岁月的尘埃,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最是潋城“双端午”别具深意。初四的村宴上,白发老者用竹筷轻点雄黄酒,在孩童额间画下避邪的王字,传递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祝福;初五的戏台上,纸扎的倭寇在火光中化为灰烬,糯米香裹着硝烟味升腾,将保家卫国的呐喊谱成了新的童谣,传承着爱国的精神。瑞云畲村的牛角粽弯如新月,豇豆糯米既是犒劳耕牛的祭品,亦是写在梯田上的象形文字,春播时牛铃叮当的韵律,秋收时谷穗低垂的谦卑,都收束在这道温柔的弧线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祠堂供桌上的青篾粽静沐香火,竹篮里的红绳粽摇碎斑驳日影。记忆总在风雨时愈发清晰:那年台风撕碎渔网,妈祖庙前的施粥棚在暴雨中飘摇,咸粽油花洇透的箬叶上,滚落的水珠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那是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如今玻璃柜中的真空粽子泛着冷光,终究不敌阿母用龙舌兰捆扎的时令粽——灶膛余温熨帖着掌心,草木灰簌簌落进衣褶,像是大地母亲抖落的金粉,充满了温暖与亲情。当动车掠过霍童溪畔,咸涩与清甜在舌尖化开,山风携来太姥群峰的松涛,海浪送来东海的渔歌,这是千年风土酿成的偈语,是山海写给闽东人的缠绵情书,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在这初四与初五的时光褶皱中,新采的艾草仍在门楣上轻轻摇晃。历史在粽香里层层晕染:畲家女的银饰折射着月光,渔家子的网梭穿透晨雾,戍边将士的箭镞没入荒草,采药人的背篓盛满云霞。所有的回望与奔赴,所有的哀思与热望,都化作灶火中噼啪作响的柴薪,将山海之间的诺言,煨成永不褪色的琥珀光,照亮着闽东人前行的道路。
《福建通志》记载:官井洋,这里本是咸水区域,却有淡泉存在,水中生活着石首鱼,俗名黄花鱼,它们成群聚集在此产卵繁育,一到端午便迁徙到其他地方。每到端午前后的捕捞期,渔舟云集,灯光掩映,随波上下,金光万道,场面蔚为壮观。传说中,如果鱼群不至,当年多会有灾祲,这与闽东山海间的端午民俗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地域文化画卷。在艾香萦绕的闽东山,无论是粽香的传承,还是官井洋的渔事,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历史的铭记,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蔡勇明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知乎者也丨蔡勇明:艾香氤氲里的山海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