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之乎者也

知乎者也丨黄其瑞:那个在月光下读书的少年

2025-05-22 16:00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1

今天是星期五,这是你这个星期第五天迟到了。难得的是你每一天找到的迟到理由都不一样:第一天你的小姨子结婚,第二天你的姑奶奶走了,第三天你生病了,第四天,你路上做好事迟到了……今天是第五天,你看着我,羞赧地笑了笑,说:“老师,我睡过头了!”我笑了笑,却找不到一个批评你的理由!我想,你五天迟到都是这个理由吧!

你刚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你的眼皮就不自觉地耷拉了下来,你虽然努力用手撑着自己的眼皮,可是脑袋还是不由自主地垂了下来……

也许是昨晚废寝忘食读书太久、太疲惫了,第一节课,你直接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不知不觉间,你的哈喇子流了一桌子,这样睡觉的姿势实在是不舒服,也太容易落枕了,我只好勉为其难地叫起了你,没想到你却满脸愤恨地看着我,愤怒地说道:“你教的这些东西,DEEPSEEK分析得比你好,我回家去搜索一下DEEPSEEK就好了。”是啊,AI无所不能,他不仅能教你语文、翻译英语,数学题目还解析得头头是道……他确实比你这个不成器的老师强多了,可是为人师者,我还是有几句话想跟你说下。

2020年联合国《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报告:截至2019年,美国文盲率21%,中国3%。这个结果真的很颠覆人们的三观。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竟然有21%(约7100万人)是文盲?

其实文盲率21%根本不是事,起码还有79%人是识字的。真正可怕的是功能性文盲(具有阅读、书写或计算能力,但是却缺乏利用这些能力来处理某些日常生活事务的能力。)比如让你完整理解新闻里的每句话,功能性文盲就做不到。这是英语的特性。如果他要想达到较为复杂的阅读或者书写,需要的基础词汇量太大。而现在的美国别说是普通人,就算精英大学生,照样会出现看不懂词的情况。这样的功能性文盲美国有5000万。

换句话说,今天的美国约有4700万人识字率不达标,约有7100万人只能说,但不能从一段英语文字中获取信息,而且是连价格标签和工资单都看不懂的那种。

2

你听了我上面的话,你也许会不屑地说:这是美国,我们可是在中国。是啊,我曾经认为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中国,因为中国的文字太博大精深了。可是我错了,当抖音、快手泛滥成灾,当AI工具满大街的人都在使用的时候,中国的文盲率在不断飙升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稍微长一点的深度分析文章根本就没人看。

张鸣说: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一个读图,读视频的时代,已经磅礴于世,即使以前还能看书的人也已经投降了。成千上万的人,都变成了巨婴,贪恋于奶头乐不能自拔,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理,就让他们不耐烦,只相信那些白痴性的口号和煽动。有的时候,大众变得白痴,是有人洗脑的结果,而在今天,大众变得白痴,却大半是他们自愿的选择。自古以来,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想有点文化,必须付出一点辛苦,多少得读几本书。可今天,很多即便是大学毕业的人,字倒是能认识几个,但是却连一篇简单的文章都看不明白,他们事实上,根本没有兴趣读书,宁愿随波逐流,跟着退休的大爷大妈迷恋于抖音的短视频,短剧,哪怕这些玩意白痴弱智得令人发指。

很多家长向我反映:我的孩子性格越来越冲动了,越来越暴虐了……怎么办啊?

在青春期孩子性格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你让孩子去玩手机,去刷抖音、快手,去玩王者……当亲情缺失的时候,抖音、快手、游戏就成为了孩子的性格,仇恨、戾气、空虚、颓废必然就成为他的人生主色调。

学者李普曼曾尖锐地指出:“当信息被切割成碎片投喂,当思考被算法驯化为条件反射,人类将退化成只会吞咽的婴儿。”如今,短视频的洪流正冲刷着深度阅读的堤坝。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日均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而刷短视频的时长却超过两小时。屏幕上闪烁的“三秒高潮”让大脑习惯了瞬时刺激,却再难忍受文字的绵密逻辑。一篇千字文章,字字如沙粒,硌得人坐立不安;一段鸡汤口号,却如糖果般令人上瘾。这不是技术的错,而是选择的悲哀——我们亲手用便利的铲子,挖空了精神的根基。

3

“老师,他小时候可爱阅读了,他每天听喜马拉雅都不舍得睡觉!”

“老师,现在都是AI时代了,知识哪里还需要自己整理,我们要懂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每天都给他看各种知识长视频……”

这是我经常听到的声音,他们说得对吗?我听了他们的话,我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

亲爱的家长,成人的大脑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孩子的大脑脑重在出生时只有成人的50%,1岁、3岁、6岁的时候分别发展到70%、80%、90%,直到14岁才完成脑重的发展;但6岁以下、3岁左右的孩子大脑神经元突触以每秒百万的速度在连接,这个发展的阶段给予过载信息,不利于长期专注力的发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刷抖音、刷快手,大数据分析筛选出来的那些视频都是你喜欢看的,不知不觉之间就过去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可是你刷的手机越久,你的心灵会越空虚。为什么会这样?

年少只知多巴胺,中年才懂内啡肽。最近看到一句话,说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应该是:摆脱多巴胺,追逐内啡肽。多巴胺和内啡肽都是人体内的两种激素,都能够提供快乐,但两者产生的机理不一样。多巴胺是一种奖励机制,你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比如好吃的、好玩的,多巴胺就分泌一下,让你觉得很爽。内啡肽是一种补偿机制,你坚持做一件事,比如长跑、健身、阅读大部头的书、解一道很难的数学题,过程会很痛苦,但过后身体会分泌内啡肽,对你进行补偿,也会让你觉得很爽。两者的区别在于:多巴胺是一种即时满足,这种爽、快感是比较易得的,玩王者、看个剧、刷抖音,大脑立马就会分泌多巴胺;内啡肽是一种延迟满足,它的分泌是吝啬的,一般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能获得。

一本书,会呈现作者非常深度的思考,读好的书会发现书本身就是经过考证的完善思考体系,对于提高人类知识和基本的认知主张有着强大我们自身的作用。

4

我二十年前在乡镇教书,那时的教室里,没有多媒体触控一体机,没有希沃,没有白板,没有AI助手,所有的考卷都是老师用蜡纸刻印的。那时的学生,攥着卷了边的课本,在微弱,甚至有些昏暗的光线下读书,字迹模糊处便用手指蘸着唾沫一页页摩挲过去。冬夜寒风从窗缝里钻进来,手冻得通红,呵一口气搓一搓,继续抄写生词;夏夜蚊虫嗡嗡作响,腿上被叮出成片的包,却仍埋头背诵古文。没有名师网课,没有“一键解析”,一道数学题解不出,就咬着笔头反复推演,直到星辰渐隐、东方泛白。正是这样的艰苦,磨出了他们骨子里的韧劲——字要一笔一画写,路要一步一步走,知识需在反复咀嚼中沁入心脾,坚毅的品格正是在这样的磨砺中渐显芬芳。

而今,教室明净如昼,电子课件流光溢彩,AI工具唾手可得。可学生的书包里,塞的不是课本而是手机。一篇千字文章尚未读完,手指已不自觉地滑向短视频;一道稍有难度的题目,立刻搜索答案,连题干都未读完。条件越是便利,耐心越是稀薄。曾经的“凿壁偷光”化作“刷屏耗光”,坚毅被浮躁取代,专注被碎片碾碎。当知识变得像外卖一样“即点即达”,思考的肌肉便日渐萎缩,只剩下一声声“太长不看”的喟叹。

5

我今天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女儿突然走了过来跟我说:“老爸,你不要写这样的文章了,大家都不喜欢看,你可以多写一些《偷梦想的怪盗》,或者是《诺米亚的暗影》。”

义之所在,虽千万人逆之,吾愿往矣!

二十年前读书的少年和现在读书的少年一样吗?

我想:他们是一样的!

二十年前,那个在月光下读书的少年,曾用指尖的温度焐热了每一页书,用倔强的眼神照亮了求知的路。如今月光依旧,可少年的桌上多了屏幕的冷光,少了笔墨的沉香。时代在向前,但有些东西不能退后——不是对工具的抗拒,而是对思考的敬畏;不是对艰涩的迷恋,而是对深度的坚守。

“义之所在,虽千万人逆之,吾愿往矣!”当世界喧嚣着奔向即时快感,愿我们仍有勇气点燃一盏孤灯,与文字相对,让思想在寂静中拔节生长。因为真正的文明,从不诞生于浮光掠影的喧嚣,而孕育于那些深夜里,书页翻动时沙沙的响动。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黄其瑞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林珺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知乎者也丨黄其瑞:那个在月光下读书的少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