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之乎者也

太姥山下|魏爱花:围城底往事

2025-03-01 11:20 来源:闽东日报

围城底往事

魏爱花

周宁的村庄,总是流淌着无数故事。在玛坑乡杉洋村,关于林公的传说引得无数闽东人虔诚膜拜长达千年之久,并漂洋过海,落户台湾。七步镇的象运村,关于建文帝的传说,总在红枫漫野的时节,伴随着悬疑未决的叹惋,引得人们争相造访,寻古探幽。浦源镇的鲤鱼溪,从纯善至孝到抗倭斗匪的仁风义举,以及传承了八百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城悠然时光、人鱼传奇,更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人流连忘返。而围城底,一个几乎已经走进历史,仅剩些许余韵的村子,却是周宁另一个独特的存在。

围城底村位于以银矿资源闻名的圣银峰下。因围城底而设,后又因官司茶而闻名的官司村是它的邻村。但不可否认,围城底的繁荣极为短暂,甚至因后继乏力,其知名度远远不如官司村。在历史长河中,围城底是一个极不起眼且生命短暂的过客,但于围城底而言,它承载了周宁县一段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历史:关于一代奇人,一个奇迹,一段热火朝天且充满了喧嚣与张扬的银矿史。

车子穿过官司村,到达围城底村的时候,正值夏末秋初,但见芳草萋萋,不多的几栋黄泥土墙老厝淹没于荒草之中,在旷野中显得无比萧瑟。据同行的博物馆馆长郑勇介绍,这里是老围城底搬迁后形成的一个村落,老围城底村其实是位于更里头的白亭仔村。

看着凹凸不平的机耕路,我们毅然弃车沿着黄泥道步行前往。到了白亭仔村,只见孤零零的两三栋泥瓦房,伫立在荒草中,门前几畦青菜、番薯略显齐整,这是村里唯一一名留守老人生活的痕迹。

白亭仔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据说村边豁口处为冶炼炉遗址,后平整成耕地。1980年前后在此建造民房时,曾在北侧的小鱼池挖出大量矿渣、木炭渣和碎砖块。池边一块摩岩刻石,字迹模糊,无法辨认。远处的山脊断壁处仍可见断续延伸的寨墙遗迹,残宽约一米。这,便是原围墙底村的堡墙遗址了。

说到围城底,不得不提到一代奇人——银王张彭八。

张彭八,字延光,号明山,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出生于福宁州宁德县十七都二图七甲上洋村(今周宁县浦源镇上洋村)。据说,其自小聪慧,且身材高大,气宇轩昂,与其兄张魏六以炼铁为生。圣银峰矿脉被发现以后,各路人马纷至沓来,在离上洋村不远的官司村一带开挖银矿,兄弟俩思索良久,咬咬牙,将所有资金悉数投入煽银(“煽银”为当地方言,对银矿冶炼的称谓)大业,这才有了后来关于状元唐汝楫、张彭八与围城底的传说。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一个清晨,新出炉的庚戌科状元唐汝楫肩负使命,不辞千里,从京城风尘仆仆赶往上洋村拜访银王张彭八,经一番慷慨陈词,细数国之内忧外患:东南有倭寇侵扰,北方有鞑靼攻袭,而国库空虚,无处不艰难,遂奉旨向当时的煽银大户张彭八借银。一番交谈,唐汝楫言辞恳切,句句不离家国大义。已经开矿煽银十余年,积累了丰厚家资的张彭八为唐汝楫所感动,酒酣饭足之际,张彭八大手一挥,慷慨捐出所有银两。二人话语相投,相见恨晚,激动之下,时年36岁的唐汝楫毅然拜63岁的张彭八为义父,留下一段千古佳话。在此期间,唐汝楫走访了附近麻岭、仙风山等景点,诗兴大发,写下诗稿,其诗云:

双潭濯足有真仙,两寺祥光灿九天。

二岭蜿蜒呈峻秀,一轮喷薄奉诚虔。

薰风缥缈祥心沁,甘露品莹俗虑蠲。

辗转烂柯无觅处,清泉不息自潺湲。

故事的内容无法辨之真假,但诗稿图片曾在2009年被收入《周宁民间墨宝》一书,真迹则保存于张氏后人手中,虽有所残缺,却是唐汝楫与张彭八之间一段佳话的见证。

回到朝中,皇帝收到巨款,心中大喜,又有唐汝楫在一旁趁热打铁,细述张彭八公之大义,于是大笔一挥,一纸批文将官司银矿横直十里范围内给付张彭八:“官司东南西北横直十里界内,给付福建省福宁州宁德县十七都二图七甲上洋村恩赐者宾张彭八任意围城造府掌管,开坑凿矿,驻军保护,煽炼金银,护应对上富国恩光。若人今图官吏至此兢煽者,禀明即押惩办,如有刁棍忘生诡谋,混入界内,偷凿银砂,私炉觅煽等事,擒拿送案治罪。”不仅授权张彭八开采银矿,还为张彭八扫除了来自官府与民间的双重阻碍。

张彭八于是立马着手,招兵买马,围城煽银,将小打小闹的煽银团队,迅速打造成为拥有“三千挑矿客,四万凿沙人”的官方授权采矿团体,作为冶炼银矿的所在地——围城底逐渐形成村落。

“三千挑矿客,四万凿沙人”的描述,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够得上规模,也够得上繁华。让我想起明朝诗人王梦祥在描述宝丰银场炼银场景时一首诗:

洞宫山中秋八月,银气夜腾光烨烨;

良工望气凿山寻,剜间石崖成兀窟;

高穿绝顶低黄泉,入如蚁行行不绝;

翻沙出土坑转深,椎声铮铮石壁裂;

矿脉横斜若树枝,色异铜场与铅铁……

仅“横直十里”的范围,“入如蚁行行不绝”的四万多银矿工,将作为宝丰银场的主场地——圣银峰山脉一部分的围城底盛况描述得栩栩如生。

从白亭仔村,沿着机耕道继续前行,一路溪流潺潺,绿荫遍野,任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茂林遍野绿荫丛丛的山林中,竟然分布着无数银矿与银矿洞遗址。

没过多久,我们到达银晶洞。但见一道仅容一人穿过的山壁裂缝直透崖顶,洞壁火山岩硅化强烈,有二氧化硅结晶形成的石英晶簇、晶芽,或许是因为开凿年代久远,洞壁颜色显得暗沉而斑驳。

没多远,我们再次见到几个未曾命名的矿洞,有的门口堆积了大量矿渣,偶尔还可以从中捡到一些闪着银光的银矿石;有的洞口布满绿植,洞中潮湿阴暗,洞壁和洞底的碎石也可见或多或少的银光。这样的矿洞,在官司、围城底一带竟高达近百座之多。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张彭八被授予“恩光”牌匾,其煽银风光延续了二十年之久,至福建省按抚两院代表朝廷设立禁采银封坑碑后(1571年)正式宣告结束。但张彭八早已富甲一方,不仅在福州开办了人参行,还开办了三间金银行。

二十年,于历史而言,不过弹指一挥间。随着矿洞封闭,围城底走向沉寂,但矿工们的吆喝声、凿石的炸裂声、彻夜不息的炉火的亮光,似乎已然铭刻在了这方小小的土地,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想见当时盛况。

历史终究是无情的,无数的城镇兴起,无数类似围城底那样的村落走向没落,人去楼空,屋墙倾颓。但我想,有了那样一段历史,围城底村终究是不一样的吧?

来源:闽东日报

作者:魏爱花

编辑:陈姜燕

审核:林宇煌 林珺

责任编辑:陈姜燕

(原标题:太姥山下|魏爱花:围城底往事)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