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银行”打通金融扶贫“最后一公里”
———寿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推行“垄上行·背包银行服务”模式
【背景】
寿宁县多山,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峦起伏,沟壑纵深,多数建制村与自然村都分散在大山深处,是闽东扶贫开发攻坚拔寨的一块“硬骨头”。在推进普惠金融和金融精准扶贫过程中,寿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以满足当地群众金融服务需求为着力点,实施“金融服务不出村”工程,组建“垄上行”金融服务队,创新推出“垄上行·背包银行”模式,采取统一配发一个背包、一台IPAD、一本日志、一份台账、一套宣传册“五个一”服务方式,下沉重心,走村入户,实行服务上门、建档上门、宣传上门、驻村上门“四上门”,服务足迹遍布全县90多个偏远山村,打通金融促扶贫“最后一公里”。
【做法】
1、贴近需求,服务上门前移到村。针对偏远山村农户、老弱病残、精准扶贫户等弱势群体交通不便、出门办事耗时耗力等难题,“垄上行”金融服务队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村,借助金融移动终端平台机具的便利性,为群众办理社保卡、折换卡等业务,同时推广农信社的精准扶贫款、阳光信贷、手机银行等优质产品,变过去“群众跑腿办事”为如今“银行背包上门”。截至2017年7月底,“垄上行”金融服务队累计下乡209个工作日,收集富民卡意向1519户,其中意向登记143户,现场受理1376户,贷款意向490户,手机银行1829户,存折换卡417户,短信银行440户,社保卡激活673户,电费代扣代缴925户,借记卡开卡409张,进一步提升了农村金融扶贫服务质效。
2、精准发力,建档上门前移到户。按照“建档、评级、授信”三同步流程,在与村“两委”前期充分沟通后,进村入户开展精准建档,掌握农户真实信贷需求。根据驻村贫困户、驻村农户、外出务工农户等客户的不同特点,分类收集农户基本情况、外出务工情况、经营项目、财务状况、已在寿宁农信社办理业务情况、在他行办理业务情况、信贷资金需求、存储资金和电子银行业务服务需求、联系方式等十多项内容,“一户一档”建立翔实档案资料库。截至2017年7月底,共完成精准建档整村推进7个村,入户评级授信970户。
3、整合资源,宣传上门前移到点。借助多种媒体渠道、采取多种方式措施,定期开展“系列金融知识讲座”活动。积极宣传寿宁农信社“福万通卡”在全国8万网点通存通兑,广泛宣传开卡免工本费、免收年费、免收全省系统内通存通兑手续费、手机银行免收所有手续费等优惠政策。积极宣传寿宁农信社“宜家贷”“富民卡”等惠民信贷产品,深入乡村与农民互动交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现代金融服务知识、金融法律政策,增强获取金融服务自觉性,进一步扩大普惠金融受众面。截至2017年7月底,累计参与乡贤对接会7场,举行村级富民卡推介会31场,参加美丽乡村公益行活动39场。
4、便民惠农,驻村上门前移到人。对原有辖内的227户小额便民点进行筛选升级为普惠金融服务点,更换其设备终端、助农POS机等金融机具,完善其代办员制度和客户经理驻点制度,通过严格筛选经办人员,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和日常管理,定期开展巡检,确保服务点经营规范有序。结合“垄上行”金融服务队开展精准扶贫活动和进村宣传金融普惠知识活动,通过村中的普惠金融服务点、阳光信贷受理点收集和记录村民金融服务需求、信贷需求,由客户经理挂点指导并定期回复、调查、受理,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开展信用工程精准建档信贷投放,用服务点的便利性对接精准扶贫、合力推进脱贫攻坚,使“普”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惠”的获得感、体验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自开办以来,辖内服务站共转介贷款593笔,成功对接551户,金额1845万元。
【点评】
“背包银行”垄上行,“金融活水”惠农家。寿宁农信社成功嫁接“全国爱民公安模范”陈智辉“背包式移动警务”模式,积极探索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创新金融特色扶贫服务模式,创造性开展“垄上行·背包银行”活动,“沉”下去,“驻”在点上,变过去“群众跑腿办事”为如今“银行背包上门”,实现了“走亲戚”式扶贫,打通了金融扶贫“最后一公里”,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一种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模式。
责任编辑: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