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 | 福建福安:构筑聚才“强磁场” “链”就产业新高地
福建福安市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2022年不锈钢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830亿元
中国改革报今日关注报道
微信图片_20231107152733
抱好“金娃娃”,再造“增长级”。福建福安市大力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不锈钢新材料先进制造业人才基地,推动不锈钢新材料产业发展成为闽东首个千亿产业集群。
据福安市委改革办负责人介绍,在人才强市战略服务保障下,2022年福安市不锈钢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830亿元,增长18.1%,青拓集团自主研发的“笔尖钢”占国内市场份额达30%以上。福安湾坞半岛已经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4家,吸引各类工程技能人才7500名,产业工人3万名,自主培育高技能人才1732名,产才集群效应逐渐显现。
构筑聚才“强磁场”
今年3月,福安市政府印发《福安市进一步推进不锈钢新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措施》,大力支持企业招才引智。为构筑聚才“强磁场”,福安市着力放大产业、资源优势,更大力度推进产才融合发展。
实施靶向招才。深入开展“精准引才行动”,依托青拓集团的行业“龙头”地位和湾坞半岛区位优势,坚持以产业链引才、以人才链招商,精准引入一批不锈钢产业链配套企业和科技人才,推动整体产业链向汽车配件、医疗器械、高端厨具等领域延伸,培养高技能人才1732人,编制发布不锈钢新材料等八大类29项紧缺人才目录,引进急需紧缺人才95人。
创新平台聚才。以青拓研究院为中心,构建湾坞半岛“一院多平台”高能级科创平台雁阵格局,打造国内高水平不锈钢行业技术研发基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湾坞不锈钢新材料产业园入选全国第十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
实施项目引才。深化“人才+项目”协同引才模式,发挥福安驻厦门、福州、上海、北京人才工作站作用,对接引进高层次人才及项目。举办全国不锈钢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中国—宁德不锈钢新材料创新研讨会等高规格会议,推动同行业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之间交流合作。坚持以乡情为纽带,主动对接福安籍在外优秀人才资源,邀请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专家团队回乡洽谈项目合作,2022年以来,累计达成意向合作项目10个。
打好育才“组合拳”
为打好育才“组合拳”,福安市通过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好校地企协同优势,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创业动力。
深化政产学研融合。以企业需求为先导,全力扩大湾坞半岛校企合作“朋友圈”,推动青拓集团与国内数十所“双一流”工科类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双向就业实习、高管研修班、校企实践课题研究等方式,促成政产学研和人才培育有机衔接。依托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以新型学徒培训、“订单班”“二元制”等合作方式育才。截至目前,已培育中、高级工技能人才约5135名。
支持企业自主育才。开展“青山育松高级研修班”活动,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为企业培养骨干管理人员。建立主导产业人才自主培养“特区”,支持青拓集团开展不锈钢产业职称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不锈钢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赋权企业开展人才队伍自主评价工作。推动青拓集团成为福建省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开展企业自主认定并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工及以上证书的高技能人才1732人,认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才7518人。
完善人才培养培育。持续举办“福安市人才讲坛”,常态化邀请在外知名乡贤回乡开讲,发挥在外乡贤高端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激发福安市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积极举办职工技能竞赛、技能能手评选等活动,开展福安特支人才评选、乡土人才认定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目前,已累计组织1.4万多名人才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组织13628人次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提升留才“软环境”
为提升留才“软环境”,福安市坚持服务提质、保障提效、生态提优,打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完善专项政策体系。持续加大人才资金投入,从2016年起,人才专项资金市本级部分提高至每年1000万元以上。出台支持配套不锈钢材料产业的若干措施,在“产学研”合作上引入“柔性引才”新机制,健全完善湾坞半岛人才配套政策,2019年起连续3年举办青拓集团人才表彰大会,目前共认定高级职务201人、中级职务274人,颁发享受政策奖励4242人次,兑现金额1186万元。
深化挂钩联系服务。实行市领导挂钩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制度,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挂钩联系1名~3名人才。深化人才工作联席制度,每年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明确25家成员单位工作规则,不断加强人才工作合力。深化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组织工业服务队和挂钩干部走访产业链重点企业,梳理掌握各类人才实际需要,“一企一策”帮助企业研判分析、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用心用情用力将服务工作做精、做细、做实,共提供咨询服务3630余人次,解决问题360余件。
创新实施专项行动。支持建设产教融合区,鼓励企业先行先试,强化高校联动,出台扶持产学研、柔性引才配套措施。聚焦搭建人才平台,政企联合成立工作专班,全力申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重点实验室。加入牵线驻外人才工作站,引进外部优秀团队和优质项目,柔性邀请产业专家进行产业链对接,谋划产业发展路径,引领不锈钢新材料产业科学发展。(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丁南)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