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 | “宁德服务”:以一流“软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
近3年
福建宁德市四大主导产业产值
连续跨越3个千亿大关
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1%
增幅居全省首位
中国改革报今日关注刊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强调“闽东地区可以大有作为的是‘软环境’的建设”。近年来,宁德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持把打响“宁德服务”作为牵引全局的“一号工程”,以问题导向推进改革创新,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全市经济稳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稳定保持全省领跑势头,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突出全链条保障项目建设刷新“全国速度”
宁德市坚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打响“宁德服务”的先手棋,项目推进到哪里,力量就集中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促进项目以最快速度落地建成。
在要素服务上求突破。探索建立“大兵团作战、组团式攻坚”模式,针对重点项目征地收海等难题,改变由属地乡镇全权负责的惯例,采取非属地乡镇(街道)成建制包干、县(区)直单位包户等做法,集中精干力量破解征迁难题。同时,在全省首创设立“项目型”诉非联动中心,坚持把法庭设在工地上、把司法送到第一线,着力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在审批服务上做减法。探索建立项目前期“3+N”工作机制,按照“办事速度最快、办事流程最简、一趟不用跑”标准,系统性重构、数字化再造服务流程,打破项目建设前期用地、用林、筹融资等要素条件“束缚”,推行部门“预审”服务,实现审批部门“并肩跑”、审批程序“并联跑”、项目落地“加速跑”,审批速度提高95%以上,工程建设项目行政许可事项“减时间”成效位居全省第一。
在施工服务上拼速度。创新实施“双百项目”“三比三赛”等行动,强化效率意识,坚持“快”字为要,突出靠前服务,推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不断刷新同类项目建设的全国速度。比如,福鼎基地作为宁德时代迄今全球布局的最大单体项目,实现当年谈判、当年签约、当年投产。
突出全周期跟进产业发展立起“全球地标”
宁德市坚持产业所需就是服务所向,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传统作风,持续提升服务靶向性、精准度,以一流标准服务世界一流企业,加快建设全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
以招商服务壮集群。紧盯主导产业发展战略性方向,与龙头企业一起绘制产业地图、招商手册,并创新推行“龙头招龙头”“上门招商”“小分队招商”等形式,市县联动开展精准招商,努力以最好的配套、最优的服务让龙头企业扎根宁德、做大做强、走向世界。目前,宁德四大主导产业已引进200多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全产业聚合、全闭环发展、全域化布局的产业生态圈。
以专班服务促发展。创新推行产业专班服务机制,组建6个重点服务专班和3个工作组,实行集中办公、靠前服务,强化项目落地“保姆式”服务,全力推动主导产业建圈延链,进一步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近3年,宁德市四大主导产业产值连续跨越3个千亿大关,2022年产值突破5000亿元、增长31.5%。今年1~6月,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2%,全年产值有望突破6000亿元。在此带动下,今年上半年宁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1%,增幅位居全省首位。
以创新服务提效能。开展“走千企访万户促发展”活动,摸清订单、融资、供应链等需求,建立问题开单、交办、反馈的闭环机制,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比如,设立全国第一个“事难办”窗口,通过分类指导、限时办理、分级会商方式,有效解决企业群众遇到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
突出全方位服务惠企纾困彰显“宁德温度”
宁德市树牢“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理念,深入落实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始终与企业心连心、心贴心,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让企业切身感受到政府就在身边、服务就在眼前。
集成政策扶持。出台“锂电七条”“冶金新材料六条”“新能源汽车六条”“铜材料七条”“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七条”等系列政策,在设备、品牌、人才、政策配套等多方面给予集成化支持,让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同时,着眼稳增长,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坚持精准滴灌、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出台助企纾困“44条”、稳住经济“51条”等,助力企业摆脱困境。
畅通惠企渠道。全面梳理各类惠企政策文件,实行惠企政策“一库汇聚”,落实惠企服务“一线咨询”,实现惠企事项“一站服务”。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i宁德和惠企政策信息三大平台线上发布政策,实现惠企政策“一站集中、精准推送、智能匹配、免申即享”。同时,将“政企直通车”和“企业服务热线968871”“产融云”有效结合,实现政企“微”距离接触、“零”距离交流。
破解企业痛点。一方面,建成全国首家专为新能源领域提供服务的中国(宁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专利预审、快速维权、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专利运用等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锂电新能源专利授权时间从原来的2年缩短至6个月。另一方面,积极创建“无忧就业城市”,开展重点企业“一企一策”用工服务,加强跨省劳务合作、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开展“点对点”直达运输、设立免费食宿中转驿站、设立学习研修生活补助、创新“共享用工”“以工招工”模式,全力破解制造业企业用工短缺问题。(宁德市委改革办供稿)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