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图谱解析等技术精准赋能禁种铲毒巡查防控;探索建立污水毒品监测“校地合作”模式,溯源破获涉毒案件;在全省率先打造“TV+禁毒”模式,开通宁德禁毒互动电视云平台,辐射人群逾百万……这些在禁毒战线坚韧探索的结晶,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禁毒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智慧、力量和汗水。
近年来,宁德市按照国家、省禁毒委部署要求,以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为契机,从“上”提站位、“下”倾保障、“内”固防线、“外”拓战场、“近”强治标、“远”谋治本“六个维度”全力推动禁毒工作高质量发展,逐步走出一条具有宁德特色的毒品治理之路。
让毒品远离千家万户
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禁毒部门
为之奋斗的目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为主线,把禁毒工作与经济建设、法治建设和平安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在不断加大禁毒警力、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连续3年将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督查检查重点事项推动落实,并制定印发《宁德市强化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攻坚工作六项措施》,为实现创建目标夯基画图。
使命催征,战鼓激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进下,在市禁毒委的统筹调度下,38个成员单位聚力成拳,组成6个工作专班,在全市逐步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共治”的创建格局。
随着决战决胜共识进一步凝聚,一批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实践模式在闽东“落地生根”,市域毒品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开展“智慧海防”建设,搭建“宁德数智云·岸海综治系统”,采取大数据及群防群治双线联动,筑牢海疆防线。2022年以来,会同广东、泉州、福州等地先后破获特大毒品走私案件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5名,缴获各类毒品近4吨。
成立宁德市禁毒协会易制毒化学品企业行业分会,加快全流程、闭环式、可溯源监管体系建设,全市421家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完成等级评定。
与宁德师范学院展开战略协作,挂牌成立“宁德市毒品犯罪监测技术中心”,全面开展污水毒品含量监测和药物滥用监测调查,以科技赋能实现污水“溯源追踪”。
综合运用人工踏查和无人机航拍技术,打造“天地协同”铲毒体系,非法种植罂粟面积和数量大幅下降,连续14年未发生大面积种植问题。
……
整治毒情突出“点”,管住重点行业“线”,拓展禁毒覆盖“面”,一张从“云端”到“海角”的禁毒天罗地网被织密织细。
在越来越多科技成果服务禁毒一线实战需求的同时,我市公安机关禁毒战法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面对贩毒手段更加智能化、隐秘化的新形势,我市公安坚持守正创新、情侦融合,建立“上提+下沉”“技网图情”同步支撑机制,探索“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缉毒侦查模式,主动发现、拓线经营、合成作战和延伸打击能力逐年提升,先后破获多起部省目标案件,得到公安部通令嘉奖。去年3月份,市公安局会同泉州、福州等地成功侦破“20240222”特大海上走私毒品案,缴获各类毒品1吨,取得打击海上走私毒品犯罪的重大战果。
一组组翔实数据、一桩桩典型案例,记录下我市过去一年铁腕“肃毒”的奋进足迹,也展现了我市拔鞘亮剑,将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据统计,2024年,全市共破获毒品刑事案件195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329名、查处吸毒人员1045人次,同比分别上升89.32%、130.07%和167.95%,夏季行动成效排名全省第一。
在尽扫“门前雪”的同时,我市还建立跨区域侦查协作机制,主动与云南、广东、广西、浙江等地禁毒部门建立办案协作机制,探索跨区域侦查“接力式”打击模式,推动缉毒打击向常态化、机制化、信息化转型,有力打击了毒品流入及扩散蔓延。2022年以来,共输出涉毒情报线索340余条,协助外地警方破获毒品刑事案件29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70余名,查处吸毒人员483人次。
《创禁毒示范城 建和谐新宁德》《禁忌之花》《荡涤污浊润我心》……一幅幅反映禁毒文化的字画,让传统文化与禁毒文化紧密交融。4月14日至4月28日,由宁德市禁毒办、市文旅局主办,市书法家协会、市艺术馆承办的“创禁毒示范城 建和谐新宁德”主题书画展暨纪念林则徐诞辰240周年禁毒宣传活动举行。
此次展出的80余幅作品,汇聚了众多宁德书画艺术家的精品之作,作品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书法、绘画等多种类型,饱含着对林则徐精神的深情礼赞,从当代视角深刻诠释禁毒工作的时代内涵,通过艺术语言构筑起全民禁毒的坚固精神防线。
不同于缉毒一线的刀光剑影、重拳出击,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需要细水长流、常抓不懈。近年来,我市把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工作作为治本之策、基础工程,结合校本教材、本地民俗文化等载体,开展润物无声、丰富多彩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广覆盖的禁毒宣传格局。
“这包‘小熊饼干’里的秘密,被我发现了。”在蕉城实小的禁毒主题课上,五年级的同学们通过观察,成功识破新型毒品伪装。如今,这样寓教于乐的禁毒教育场景,正在全市中小学同步开展。
禁毒宣传,校园是不可或缺的主阵地。为了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禁毒的“种子”,我市在全省率先将禁毒知识纳入中小学学科期末测试范畴,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禁毒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学生自学、家庭辅学、学校领学”三方联动,切实以“小分值”拉动毒品预防“大宣教”。同时,青少年智慧禁毒教育“云课堂”也在全市458所学校28万余名学生中全面应用,线上两课时完成率达98.94%。
为了让刻板的宣教能有更多元化的呈现形式,近年来,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开展“一域一特色”“一县一品牌”创新实践,将禁毒元素与闽东丰富的文旅资源有机结合,打造了一批“禁毒+文旅”深度融合品牌——
周宁县“无毒有鲤”景区禁毒教育基地巧妙结合鲤鱼溪景点特色,将禁毒宣传教育与旅游文化、乡村文化等有机融合,成为景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游客带来深刻的禁毒教育体验。
东侨开通福建省首次融合毒诈主题宣传专线——“禁毒反诈公交”,打造禁毒宣传“移动课堂”。同时,在北部新区赤鉴湖公园内打造“禁毒反诈连心桥”,巧妙地将禁毒、反诈知识与赤鉴湖的美丽景色相融合,让居民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轻松学习禁毒反诈知识。
福鼎在人流量最集中的桐山溪畔建起了“禁毒主题公园”,将禁毒知识、警示教育、举报奖励等元素全方位融入园中的“彩虹跑道”。同时,打造“3D禁毒水幕”,通过光和水共同演绎禁毒宣传影片,给群众带去新颖另类的感受。
屏南县则将禁毒教育与非遗相结合,编演禁毒题材四平戏《状元与鸦片》,让群众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了解毒品危害、增强禁毒意识。
屏南县禁毒办持续开展禁毒题材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状元与鸦片》演出
……
走“新”更走“心”。从智能化、趣味性、沉浸式十足的宁德市禁毒教育基地,到各地依托本土资源打造禁毒教育特色“IP”,愈发多元化的宣教形式,让“无毒有我”全民禁毒意识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也为宁德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妈妈再也不奢望你成名成家,只希望你这次戒毒成功,重新成为正常人……”这是我市一位母亲写给强制戒毒所中女儿的信。字里行间流淌着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与痛、悲伤与无助。
禁毒
不仅是对毒品犯罪重拳出击的“零容忍”
也在于不断铺就
“瘾君子”重返社会的“回归路”
戒除毒瘾,严管是基础。近年来,围绕“遏增量、减存量、防变量”目标,我市积极搭建“五位一体”管控帮教模式,落实户籍地、管控地“业务对接、协调联动和情况会商”三项制度,对211名外地户籍吸毒人员和30名宁德籍在外社戒社康人员,按照《社会面吸毒人员风险分类评估管控办法》,逐一落实双向管控措施,对高中风险吸毒人员纳入会商研判、利用公安大数据平台实时闭环预警监测,做到“一人一策、重点管控、盯死看牢”。
帮助戒毒人员重拾信心、融入社会是吸毒人员摆脱毒品的最后一道关卡。为此,我市以强化科学戒管为着力点,深入实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程,整合全社会资源力量,不断提升就业、帮扶、戒管等方面实效,形成生理脱毒至回归社会全周期帮扶救助工作体系。
针对我市海上养殖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大的特点,我市还创新打造外来涉毒人员“离岸管控”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海上禁毒宣教室”“海上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延伸服务点”,为海上外来涉毒务工人员提供禁毒宣教、就业帮扶和法律援助等服务,先后帮扶救助吸毒人员140余名,解决薪资纠纷32起,调解工伤13起,帮助就业、子女入学人员32名。
小刘(化名)出生在霞浦县溪南镇岱岐村一个普通的家庭。在一次聚会中,他经不起“朋友”的怂恿,染上了毒瘾。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出来后,他回到溪南,在海上务工,受到周边人的排挤。一次次的碰壁使他渐渐地失去了戒毒信心。
霞浦县溪南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工作站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帮忙联系,积极协调开展就业帮扶,帮助小刘争取到5万元创业项目贷款。痛定思痛的小刘通过黄瓜鱼养殖,当年就盈利10多万元。
打开心扉,戒除毒瘾。如今的小刘已重拾信心,过上正常的生活。“是社区工作站扭转了我灰暗的人生,让我重新抬起头,堂堂正正做人。”小刘感慨地说。
“我们的工作就是当好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摆渡人’,通过持续帮扶和引导,让他们树立信心,彻底戒除毒瘾,重新回到‘阳光下’。”溪南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工作站社工翁丽霞说。
大力提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水平,积极发挥禁毒社工队伍作用,对戒毒人员开展全方位关心、帮扶……在宁德,越来越多戒毒人员像小刘一样,走出了“吸毒—戒毒—复吸”的死循环,回归社会、回归家庭、重获新生。
时代“考卷”仍在作答,禁毒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我市将继续秉承对国家、民族、人民负责的态度,坚持剑不归鞘,着力推动禁毒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拓展禁毒工作形势持续向好的局面,在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的冲刺阶段中,全力跑出“加速度”。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茹捷(本版图片均由宁德市禁毒办提供)
编辑:邱祖辉
审核:刘宁芬 林珺
(原标题:从“云端”到“海角”,宁德织密禁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