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闽东之光 | 林思翔:芦荡火种 根在闽东

2023-12-01 09:40 来源:福建日报

绿水如蓝,清波流淌;古榕低垂,荫披两岸。在美丽的蕉城霍童溪畔溪南村,新建了一处展馆——闽东籍“沙家浜”英雄事迹陈列馆,通过生动的图文,展示了当年由闽东子弟兵伤病员等发展起来的一支新四军抗日武装队伍,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苏、常、太一带英勇杀敌的故事和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闽东儿女何以活跃在苏南抗日战场上?这还得从头说起。

1934年9月,在宁德霍童支提寺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这支部队在叶飞等人的带领下,活跃在闽东游击根据地及闽浙边两省的20来个县,坚持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豪绅,使这块地方成为中国革命在南方重要的战略支点之一。1938年初,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叶飞为团长、阮英平为副团长。经整训后,这支1380多人的队伍于1938年2月从屏南出发,开往皖南抗日前线。1938年10月,叶飞率领这支队伍开赴江苏茅山地区,在日军占领的心腹地区南京附近开展敌后游击战,创建抗日根据地。1939年5月,叶飞率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名义东进,从茅山出发至阳澄湖一带,与常熟地方抗日武装会师,开辟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

阳澄湖素称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稻谷飘香,是宁沪杭一带久负盛名的“阳澄湖大闸蟹”的产地。湖面纵横数十里,湖边芦苇连片,湖水碧清,风光秀丽,渔船来往不绝,东边靠昆山巴城镇,南边是京(宁)沪铁路。阳澄湖地区是个水乡,湖汊河网密布,前村后村可望而不可即,没有船只则寸步难行。

宁沪沦陷后,这里横遭日寇铁蹄践踏。地痞胡肇汉在那里招兵买马,组织土匪武装,成为阳澄湖的“土霸王”,横征暴敛,鱼肉人民,民不聊生。

叶飞率领“江抗”东进时,曾用汽艇拖成百只木帆船,浩浩荡荡进军阳澄湖,横扫伪军、土匪,为民除害。日伪军肆无忌惮的行为有所收敛,阳澄湖人民欢欣鼓舞。

1939年10月,为顾全统一战线大局,“江抗”部队西撤北上,在阳澄湖后方医院留下了一批伤病员,经当时的负责人夏光清点有36名。36名伤病员中来自闽东(现宁德市)的有:黄烽、吴立夏、叶克守、张世万、叶诚忠、黄德清、何彭福、谢锡生、潘阿兴、周义大。后来进进出出医院的共有100多人,也多数来自闽东。

黄烽将军回忆说:“当时医院所处环境十分险恶,敌人频繁下乡‘扫荡’,搜索我方人员,‘草头王’胡肇汉(《沙家浜》剧中胡传魁生活原型)又东山再起,更加嚣张。阳澄湖人民重陷水深火热之中。后方医院的医护人员和伤病员手无寸铁,也没有部队掩护。当时后方医院活动在苏(州)常(熟)地区阳澄湖畔的湖汊水网地带,每移动一次都要用小渔船或罱泥的小船作交通工具。伤病员分散隐蔽在当地群众家中,所住家中的大娘、大嫂等乡亲,视伤病员为自己的亲人,悉心照料。敌人下乡‘扫荡’时,乡亲们不顾生命危险转移、隐蔽伤病员,甚至冒着弹雨抢运伤病员。”

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这批伤病员和后来以他们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江抗”(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兼政治处主任,黄烽任政治处副主任),以及闽东籍老红军陈挺率领的二支队,与沙家浜人民同仇敌忾,舍生忘死,坚持斗争,再次显示了这支“老虎支队”的顽强战斗作风,狠狠打击了日军和“草头王”地痞胡肇汉,钳制了大量敌人,获得了丰硕战果。这芦荡火种的燎原,鼓舞了江南东路人民的抗日斗志,为创建东路抗日根据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现代京剧《沙家浜》就是以这为原型编演的。为便于演出,剧本把36个伤病员缩写为18个,象征18棵青松,屹立在阳澄湖畔,英勇杀敌,保护人民。以沙奶奶和阿庆嫂为代表的当地群众,视伤病员为亲人,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甚至不顾危险挺身护卫,结下了深厚的军民情谊。

在闽东籍“沙家浜”英雄事迹陈列馆里,介绍了闽东“老六团”战士在苏南参加战斗的战役,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血战黄土塘、夜袭浒墅关、火烧敌机场等,还逐个介绍了闽东籍沙家浜英雄事迹。

夜袭浒墅关,闽东战士打先锋。浒墅关是沪宁铁路和京杭大运河的关隘,距苏州城20余里,驻有日军警备队30多人。为了扩大东进影响,1939年6月24日晚,叶飞指挥六团,采取长距离奔袭的办法,争取速战速决。团的主力连二连担任攻打浒墅关据点的任务。在连长吴立夏和指导员吴立批带领下,二连战士携带短枪、手榴弹,放下背包,轻装进入阵地。吴立夏首先率领突击队悄悄摸进去,迅速把敌军的流动哨兵干掉。突击队员立即接近敌人住的平房,两人控制一个窗口,站在窗口的两侧,枪口对准睡在床上的敌人,手榴弹的盖子也打开了,只待投掷。这时敌军正在呼呼大睡。吴立夏枪声一响,突击队员一齐向睡在床上的敌人猛烈射击,并将手榴弹一束一束地扔进去,屋内敌人无一漏网。这次全歼浒墅关敌军据点的战斗,使沪宁铁路一度中断通车,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群众欢呼:“新四军是真正的抗日队伍!”

火烧虹桥机场,“老六团”大显身手。1939年7月的一天,上海近郊数百名出来“扫荡”的日伪军被我部队打击后,拼命往上海虹桥机场方向逃跑。支队长廖政国率部追击逃敌,一口气追了60余里。天黑后路过上海日军虹桥机场,趁着夜色,摸进机场,看到机坪上停着4架飞机。廖政国命令蓝阿嫩让战士打开汽油桶,往飞机上浇汽油,把飞机点燃,战士们还往飞机上扔手榴弹,顿时火光冲天,4架飞机被烧,我军指战员全部安全撤出。夜袭敌机场,震撼了宁沪路上的日伪军,扩大了新四军的政治影响。

“老六团”的战士,由于作战勇敢,在当年的苏南战场上声名远播,叶诚忠就是其中之一。1939年11月新“江抗”成立后,叶诚忠在陈挺带领的二支队任一连连长。他不仅机智灵活,而且勇猛顽强,善持双枪,是江南抗日队伍中有名的“三猛”虎将之一。1940年夏,二支队在江阴桐岐镇与50多名日军遭遇,发生激烈的巷战。身为连长的叶诚忠带头冲锋,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当场击毙10多名日军。在猛烈的冲击下,敌人全部退缩到桐岐镇的一座庙宇大殿里。叶诚忠采用火攻,把堆在大殿四周的干柴草点燃,烧得敌军哇哇大叫,全部葬身火海。这次战斗是新“江抗”成立以来缴获武器最多,也是武器最好的一次。特别是一挺崭新的重机枪,在以后的多次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1944年1月5日,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身为副营长的叶诚忠奉命挺进苏北,在解放宝应县大官庄战斗中,不幸胸部中弹,但还是挣扎着用手捂住伤口,坚持指挥战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闽东儿女摸出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交给身边的战友,一字一句地说:“我是个孤儿,党就是我的母亲,新四军就是我的家。请代我把这些交给党组织。”说完就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30岁。为了纪念叶诚忠,当时的中共宝应县委决定将大官庄一带命名为“诚忠乡”(现为宝应县小官庄镇诚忠村)。

在10位闽东籍(现宁德市)“沙家浜”英雄人物中,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凡的战斗经历。新“江抗”特务连副排长谢锡生,在洋沟溇与日军作战中,被子弹击中腹部,他咬着牙坚持战斗,直到牺牲在阳澄湖畔;新四军一师二团营长叶克守在嘉兴固战斗中,腰部被敌人子弹射穿,身受重伤,仍坚持在火线指挥作战,后又率部参加郭村保卫战和著名的黄桥战役,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英勇杀敌;担任新“江抗”司令员夏光警卫员的何彭福,在我军与日寇在洋沟溇的激战中,他发现敌人正举枪向夏光司令员瞄准射击时,想都没想,猛地扑向夏光,用自己身体挡住子弹,血流如注,险些送命;时任十八旅四十八团团长的黄德清,在观察地形时,左膝盖骨被敌人的子弹打穿,鲜血直喷,他忍着剧痛,右腿跪在地上,向敌人开枪反击。在沙家浜养伤的“老六团”战士张世万、潘阿兴、周义大,也都在战火中锤炼成钢,英勇杀敌,屡立战功。

说到沙家浜闽东儿女,自然绕不开新中国成立后都晋升少将的当年的“虎将”陈挺和“儒将”黄烽。他们一武一文,带领着沙家浜勇士们驰骋苏南战场,打击日寇、伪军、顽军,身先士卒,功不可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挺将军身经百战却从未受伤,他风趣地说:“打仗越不怕死,越不会死!”所以人称陈挺是“福将”。

这支由沙家浜伤病员发展壮大起来的队伍,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转战南北,先后参加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为保家卫国贡献力量。

英雄赞歌,历久不衰。由沙家浜36位伤病员战斗故事演绎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已红遍大江南北。英雄把闽东与沙家浜连在一起,把闽东的革命火种与全民族抗日烽火连成一片。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陈娥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