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 | 屏南:加快“三个一流”产业步伐 争当山区县发展排头兵

水景公园
山城屏南敢为人先,紧紧围绕“三个一流”产业目标,扎实推进“三提三效”行动部署,处处涌动干事创业的热潮。
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7%,增幅均位居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45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24元,增长7.8%。
干在实处求实效,走在前列勇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屏南而言,就是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围绕‘建设县强民富生态美的山区发展一流县’这个总目标,全面推动绿色工业、高山农业、乡村文旅康养‘三个一流’产业发展,在经济增速上争当全省山区县排头兵,在经济总量上争当全市山区县排头兵。”屏南县委书记党帅说。
绿色工业迈大步
时近腊月,屏南溪角洋工业园区的最低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可园区新入驻重点企业——屏南润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依旧是热火朝天,运输车往来穿梭、工人们围着机器紧张作业。“目前,一期厂房项目建设已完成,器材设备已进厂,我们正在安装调试生产设备,为投产做好准备。”企业项目负责人说,该项目建成满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

溪角洋工业园区
这是屏南绿色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闽东北一流的山区绿色工业基地”如何打造?
屏南的做法是: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加快溪角洋工业园区、甘棠板式家具产业园区、漈头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分工合作、错位布局、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平台,积极承接宁德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配套项目落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兑现助企纾困政策,做好“宁德服务”屏南篇,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甘棠板式家具产业园区
作为屏南工业经济的核心承载地,溪角洋工业园区主要承接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零配件、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并重点加快推进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屏南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陈抑非说,县里积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步伐,培育壮大全绿色产业链。
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兴业沃土。去年10月揭牌的屏南棠口派出所溪角洋工业园区警务室就是最好的例证。
据了解,溪角洋工业园区警务室是目前屏南县首个“专区服务型”警务室,专门为服务屏南溪角洋工业园区而设立,具有“点对点服务”的专业优势,将进一步加强与园区管委会、入驻企业的协作配合,围绕企业所急、所盼、所需,不断探索工作新模式,最大限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屏南县全面落实“一个项目、一个责任领导、一支工作队伍、一笔工作经费、一套工作计划”的“五个一”项目工作机制,将“最多跑一次”“一趟不用跑”改革进行到底,全面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网络化。
下一步,屏南将发挥土地储备多、用电价格低、生态资源独特等优势,探索开展“飞地经济”等产业园区共建模式,推动“山海通道”互联互通、民生事业帮扶共享,为县域经济发展积蓄强劲动力。
在11月底召开的屏南县“发展壮大锂电新能源产业,推动绿色工业跨越发展”专题协商会上,屏南县委副书记、县长柳岳提出,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生成新项目,打通企业合作渠道,加快产业集群建设,让产业发展更加健康快速。
高山农业正提速
以菜为媒,以会交友。11月18日,福建(屏南)蔬菜种业创新大会在岭下乡海峡现代种业创新园举办,3000多个蔬菜新优品种集中亮相,令人眼前一亮。
全省蔬菜种业创新大会何以花落屏南?
硬科技提升软实力。在岭下乡海峡现代种业产业园占地100多亩的试验田中,各类花椰菜、青花菜、甘蓝、萝卜、绿叶菜等蔬菜新优品种长势喜人。
今年以来,岭下乡成功对接厦门中厦蔬菜种籽有限公司入驻海峡现代种业产业园,开展工厂化育苗生产、蔬菜新品种选育,加快现代化农业进程。产业园培育的蔬菜新优品种,相较于传统蔬菜品种,具有抗病虫能力强和附加值高的特点,可满足农户不同季节的种植需求。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破解种子“卡脖子”难题,屏南县积极实施高山蔬菜种业创新工程,发挥福建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屏南综合试验推广站作用,加强与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和厦门中厦蔬菜种籽有限公司等种业企业的合作,培育调优蔬菜结构。其中,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在甘棠、岭下、棠口、代溪和双溪等乡镇建立10多个科技示范基地,先后完成花椰菜、茄子、辣椒等的引种和区域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高山栽培的蔬菜品种10多个,助力屏南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为打造“全省一流的高山农业基地”,屏南县出台扶持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引导规划各地利用独特自然资源和市场空档期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主攻“秋淡”市场,屏南基本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市场化经营的格局,各类蔬菜生产基地迅速发展,成为全省高山冷凉蔬菜基地主产区。

万亩蔬菜基地
走进棠口镇仕洋片区万亩高山蔬菜基地,满眼是农户抢抓农时育苗忙碌的身影。
据介绍,棠口镇仕洋片区万亩高山蔬菜基地由仕洋、孔源、西村、上厝等4个村蔬菜基地连片而成,一年四季可间(套)种、轮作花椰菜、玉米、黄瓜、茄子等蔬菜,年产量超过1.6万吨。
“过去每亩地年收益只有千把块,现在高山蔬菜品牌越来越响,种时令蔬菜每亩产值超万元,以前想都不敢想。”菜农苏正严一脸的幸福。
经过20多年发展,屏南县高山蔬菜走出山门,远销东南亚,可填补夏淡季市场。高山蔬菜产业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种植面积达15万多亩,产量达36万多吨,平均亩产值约2万元,为全省提供夏秋蔬菜供给20%以上,有效保障“菜篮子”。高山蔬菜产业已成为屏南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和返乡创业就业的主要渠道。
良种还须配良法。近年来,屏南县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标准化生产等蔬菜栽培配套技术,加快高山蔬菜集散中心、千亩花卉园区、现代蔬菜种业产业园项目建设,推进农业“五化”进程。

屏南高山花卉产业园区
屏南县推进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把好蔬菜生产质量安全关,加快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同时,整体推进以现代蔬菜产业为主导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进福建天福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建成农产品采后处理中心5个,培育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等,延伸蔬菜产业链,赋能融合新高度。
从“一粒良种”到“一桌好菜”,通过全链条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屏南县基本实现蔬菜市场均衡和错季供应,达到了四季生产、周年供应、内外互补、效益增长的良性互动格局。

稻田美如画的白玉村
文旅康养有力量
冬日正值黄酒酿造季,走进代溪镇北墘村,醇厚的酒香伴着乡村美景,温暖游客的心田。
细心的游客还会发现,如今的北墘不但酒更香,而且景更美。从房车营地到夜景工程,再到黄酒技艺展示馆,基础设施正完善,旅游品质在提升,“中国红粬·黄酒文化之乡”散发着愈发迷人的魅力。
代溪镇黄酒休闲小镇是屏南县打造“一镇一特色”的点睛之笔。
为了让文化“活”起来、旅游“火”起来、形象“亮”起来,屏南下大力气做好“+旅游”“旅游+”文章,因地制宜打造了棠口镇药膳养生小镇、双溪镇文创旅游小镇、甘棠乡甘国宝文旅小镇等,有力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龙潭村文创集市
屏南还立足古村落资源禀赋,推动艺术创作、研学旅行、社会美育等“村落+”新产业新业态高质量、多元化发展,基本形成以双溪—寿山亲水游、龙潭—四坪文创游、厦地—前汾溪—仙山牧场研学游为代表的精品旅游带。文旅产品不断丰富,推出屏南特色“一桌菜”和“屏南有礼”伴手礼;在全市率先上线“屏南文旅”APP,实现“一键知屏南、一机游屏南”旅游智慧化升级。
时下屏南,春赏花、夏戏水,秋有采、冬有节的旅游新格局已经呈现,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其中,白水洋—鸳鸯溪景区入选2022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屏南县双溪镇上榜2022年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

波光粼粼的白水洋
作为福建首个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屏南坚持文旅立县、生态立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主线,把文旅作为支柱产业培育发展,加强自然生态、古镇古村、特色农业、红色文化等资源整合,构建以“白水洋·鸳鸯溪”为核心,双溪、龙潭、仙山牧场等为支点的“1+N”多元融合发展格局,推动旅游经济全产业链延伸,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乡村文旅康养基地。
“我们将继续做好白水洋·鸳鸯溪主景区提升、仙山牧场的保护和发展以及金牌旅游村打造,大力发展研学、康养、文创、影视、电商等新兴业态,推进文旅经济全产业链延伸,让乡村特有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重价值逐步实现。”党帅说。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陈娥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本版图片由屏南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