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征战路 我们重来走
——闽东老红军、新四军后代“重走红军长征路”主题活动侧记

古生村依山傍水,有上千年历史。总书记来到村民李德昌家。房子雕梁画栋,院落干净整洁,植物生机勃勃,看到一家七口“四代同堂”,他十分高兴。总书记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
-
行走在遵义的道路上
http://upload.ndwww.cn/2016/1018/1476753616660.jpg img/water1.png -
重温“四渡赤水”传奇历史。
http://upload.ndwww.cn/2016/1018/1476753616883.jpg img/water1.png -
枣园毛泽东旧居留影
http://upload.ndwww.cn/2016/1018/1476753616791.jpg img/water1.png -
红军一渡赤水的重要渡口,丙安古镇如今由于红色旅游焕发生机。
http://upload.ndwww.cn/2016/1018/1476753615247.jpg img/water1.png -
在新长征的路上阔步前行
http://upload.ndwww.cn/2016/1018/thumb_630_420_1476753616636.jpg img/water1.png -
气势恢宏的延安革命纪念馆
http://upload.ndwww.cn/2016/1018/1476753615607.jpg img/water1.png -
延安著名的宝塔山
http://upload.ndwww.cn/2016/1018/1476753616598.jpg img/water1.png
宁德网消息 (记者 周晓京 文/图) 80年前,一支伟大的革命队伍,从福建长汀、宁化、江西瑞金出发,历经艰险,最终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在这里,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80年后的今天,在宁德市蕉城区新四军研究会牵头组织下,一支由闽东籍老红军、新四军后代组成的“新长征”队伍,循着当年父辈征战路,重温革命历史,体验这段光荣而伟大的革命征程。
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年,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老六团)北上抗日78周年,国庆黄金周前夕,宁德市蕉城区新四军研究会组织闽东老红军、新四军后代开展“重走红军长征路,弘扬父辈革命精神”主题活动。闽东老红军、新四军后代及有关负责人十几人组成的队伍沿着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踏上了红色之旅。在7天时间中,他们沿途参观遵义、赤水、娄山关、延安等重要革命旧址、纪念馆。
9月23日下午,这支“新长征”队伍来到位于遵义老城的遵义会议会址。这是栋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便成为红军总司令部的驻地。1月15日至17日,就在这主楼上举行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队员们身着当年父辈穿过的军装,举着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和新四军研究会的旗帜,整齐有序地参观了会址。纪念馆方得知这是一支来自闽东老红军、新四军后代的队伍后,十分重视,解说员对有关历史和遗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还特意带着队员们参观了平时不轻易开放的纪念馆二楼“旧址重地”。而蕉城区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周树荆也代表大家向纪念馆负责人赠送了记载着闽东革命英豪名录和事迹的图书《英名永存》。
也来一个“四渡赤水”
9月24日早上,一行人参观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随后又奔赴四渡赤水纪念馆,这是本次红色之旅中不可错漏的地方。红军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毛泽东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传奇的四渡赤水战役。
在四渡赤水纪念馆,队员们认真听取了讲解员讲解,还不时取出手机、相机拍照,队员中的陈丽玉等还迫不及待地将现场照片通过微信上传,来个“现场直播”,让亲朋好友们分享在革命圣地的见闻。
“四渡赤水出奇兵”,当年的丙安古镇就是一渡赤水期间的重要渡口之一,由于这个特殊的革命历史,也由于保存完好的古镇和渡口风貌,如今成了红色旅游的必去之处。进入古镇是要收门票的,而众多的游客又催生了古镇里各式各样的“红色经济”。走在古镇的沿河栈道和石板路上,参观着当年的红一军团团部和红二师师部驻址,民房外还写着“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队员们靠着“红军客栈”的木栏,望着脚下流淌的赤水河,仿佛穿越到了那段难忘的革命历史,而他们身上穿着当年的红军服装,倒成了古镇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兴致正浓,老红军后代、市文明办综合科科长黄春富即兴作诗一首——《游丙安古镇》
丙安古镇遗风在,
烽火当年见世雄;
制胜出奇神鬼泣,
长征一路战旗红。
夜宿赤水市,赤水河中下游绕城而过,河面宽阔,这边属于贵州遵义的赤水市,河对面却属于四川省的泸州市合江县地域。新兴的红色旅游给这个两省交界处的内陆小城市带来了希望和生机,沿岸的景观公园还在修建,夜景却不错。晚饭后,队员们来到赤水河边,想象着当年在这赤水河上红军万人神渡的奇景。队员们特意从赤水大桥上走过,又走回。“我们在一天之中也‘四渡赤水’啦!”红军后代中的几名“女将”黄先英、王文斌、陈彬等站在赤水大桥上,高兴地说道,话语中带着当年父辈征战的豪迈。
延安行即景生情写词赋
9月27日,这支由闽东老红军、新四军后代组成的“长征队伍”跨过赤水河,翻山越岭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队员们顾不上旅途的劳累,直奔枣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和杨家岭革命旧址。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这里战斗和扎根直至解放前夕,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
在延安“红色之都”,至今保留着大量革命遗迹,也给队员们最多感触。看到当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多位中央领导人居住过的窑洞,看到纪念馆中当年的印刷机、枪械等大量实物资料,队员们可以想见当年艰苦的革命岁月,却又感受到“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心。黄春富即景生情,又写了首诗——《延安行》
重走长征路,
延安万里行。
延河水尚绿,
宝塔山还青。
窑洞思灯亮,
枣园念明月。
红军旗帜在,
吾辈自高擎。
长征精神永远的精神财富
7天的行程很快就结束了,面对记者采访,队员们纷纷表示,虽然他们如今也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有的人身体不是很好,所以只能走访长征路上的几个节点,但队员们通过这次红色之旅,重温长征革命历史,也体验到了父辈留下的深厚精神财富。
“七天的长征行,虽未经历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却让我们直观感受到父辈们艰苦卓绝闹革命、前仆后继抗日寇、出生入死求解放的峥嵘岁月。”老红军后代、退休干部林华说道。
一路行来,老红军后代、蕉城区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周树荆深有感触:“小时候常聆听父亲讲红军故事,今日重走红军长征路,实地感受当年红军突破乌江、奋战娄山关、四渡赤水,以及爬雪山过草地的传奇经历,先辈们那种艰苦奋战、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永远感人心怀,不断鞭策我们不忘初心、牢记历史,进一步弘扬先辈的光荣传统。”
老红军后代、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研究室主任傅伟福说:“重走红军长征路,近距离地聆听、触摸、感受当年红军长征路上的实情实景,使我们每一位参加活动的老红军后代仿佛经历了一场战斗的洗礼,大家心潮澎湃,获益匪浅,更加坚定了我们弘扬父辈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