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时评

宁德时评:“人民城市人民管”不可流于口号

2025-05-06 17:01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打的”出行,频频有出租车司机抱怨,宁德一中初中部和蕉城实验小学上学、放学期间,接送学生的私家车把道路当成停车场,严重影响通行。司机朋友多次向有关方面反映并提出治理方案,可相关方面对此却未予重视,始终未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解决。

志愿者曹先生也有类似经历,他观察到,城市地砖使用一段时间后便出现松动,如不及时处理,不仅容易断裂,而且会殃及周边的砖块,最后大面积毁坏。曹先生数次反映无果后,又多次拨打“12345”市民热线,最终引起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视,并出台“即损即补”措施。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载体,市民生活的家园。近年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深入人心。许多城市纷纷倡导市民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以期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然而,在一些地方,“人民管”仍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停留在口号层面。市民的参与渠道有限,意见反馈机制不畅,导致政策执行与市民需求脱节。众所周知,要让“人民城市人民管”真正落地,必须打破形式主义,构建切实可行的参与机制,让市民成为城市治理的真正主体。

明明是件双赢的好事,为什么会出现“口号易喊,行动难行”的怪圈?深层次的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表面上提倡“市民参与”,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以“专业性强”“程序复杂”为由,将普通市民排除在决策之外。例如,某市在规划新建高架桥时,仅通过专家论证和内部会议就敲定方案,未充分征求沿线居民意见。道路建成后,噪声和采光问题引发强烈不满,市民多次投诉,最终不得不追加隔音设施,资源白白浪费。事实证明,若市民参与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介入,城市治理就容易陷入“事后补救”或“破窗效应”的被动尴尬局面。

相比之下,某省会城市的“民意直通车”模式值得借鉴。该市通过数字化平台,让市民直接对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治理等建言献策,职能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回应并落实合理诉求。例如,有市民反映某公园出口设计不合理,导致人车混行,存在安全隐患。政府迅速组织调研,优化了通行路线。这种“即提即办”的机制,不仅增强了市民参与感,也提高了管理效率。

市民参与城市管理,需要制度保障和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尤其应将其纳入决策流程,确保民意真正影响政策。现实中,一些市民虽有参与意愿,却因缺乏有效渠道或担心意见不被重视而选择沉默。因此,政府必须主动搭建平台,降低参与门槛,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

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借助高科技手段拓宽参与渠道。例如,随着智慧城市的加速推进,各地完全可以推出诸如“智慧城管APP”模式,让市民随时云上传城市管理问题,如环境污染、非法搭盖、路面破损、占道经营等,然后由系统自动派单至责任部门,处理结果实时反馈。如此高效互动不仅提升了管理效能,更让市民真切感受到“我说的管用”的主人翁感。

高手在民间。要把“人民城市人民管”落到实处,政府需放下身段,摒弃“替民做主”的僵化思维,真正放权于民,构建制度化、常态化的参与机制。否则,再响亮的口号,也只会是水中月、镜中花,无法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吴修良

编辑:刘宁芬

审核:蓝青 吴明顺

责任编辑:刘宁芬

(原标题:宁德时评:“人民城市人民管”不可流于口号)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