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时评

宁德时评:重读《关雎》有感

2025-03-04 11:44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一日,路过婚姻登记处,前来登记结婚的寥寥无几,办理离婚手续的男男女女却排成长龙。目睹眼前这一幕,不由生出了许多感慨。

从前,人们打招呼,彼此问:“吃了吗?”生而为人,吃饭是大事,尤其是食不果腹的年代。突然有一天,朋友告诉我:“你晓得吗?如今打招呼变了呀,彼此问道‘离了吗?’好像没有离婚脸上无光的样子。”

举凡中国人都知道《诗经》,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开篇《关雎》就是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不亚于现代年轻人的激情浪漫。除此之外,诗三百中不少篇幅也都歌咏男追女、女钓男。

我们来重温《关雎》诗文内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整首诗80字,除了个别生僻的文字外,稍有知识的人都能粗略了解其中的含义。不得不由衷地感恩老祖宗,两三千年过去了,他们并没有为难我们。

倒是有些现代人写的诗,连作者本人也不晓得要表达什么意思,如青蛙跳井——扑通(不通)。借用诗圣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踪,也贴切不过了!

为什么描写男女爱情的《关雎》放在《诗经》的首篇?以经解经,或许群经之首的《易经》能回答这个问题。

《易经》里头,天代表父亲,地代表母亲,人生在世,哪一个能离开天地而活着?谁人又不是父母所生?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夫妇系“五伦”之首,一个小家庭由夫妇和孩子组成,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这是世界其他民族所罕有的。所以有识之士一致认同,中国历史上不断改朝换代,但中华文化却始终没有中断,这跟浓厚的家庭理念息息相关,家和万事兴啊。

受西方“性开放”“一夜情”等糟粕思潮的侵蚀,以及远离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男人与女人将婚姻、贞节视为儿戏,爱结婚便结,想离婚就离。您瞧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场景,陌生男女见面后便拥抱亲吻,激情过后尚且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哈哈,这跟动物有什么区别?

老祖宗推崇山盟海誓、门当户对,倡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代年轻人听起来觉得要笑掉了大牙。但您晓得吗?一个家庭娶错了媳妇,九代人都要跟着倒霉的,道理很简单,太太连最起码的伦常操守都不具备,如何相夫教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闽东有句俗话叫“老马(老婆)讨买的(不般配的),目汁(眼泪)流一席”。

《易经》中的咸卦和恒卦,一个讲恋爱,一个讲婚姻。咸卦上卦泽(代表少女)在上,下卦山(代表少男)在下,恋爱时男儿追求女子,就像《关雎》中那位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青年才俊。因为男追女如同登山那般困难,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得之不易方才万分珍惜、相濡以沫;而女追男就像捅破一张纱窗纸那样容易。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缘何现代人离婚率如此之高。

咸卦之后的恒卦,男女成婚,男在上,女在下,寓意男主外,女主内,丈夫要尽一家之长的责任与义务,养家糊口、建功立业,这样一来,家庭兴旺,婚姻生活自然天长地久、生生不息。

我们再来看《关雎》,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是一种水鸟,雌雄一对不离不弃,人为万物之灵,倘若朝秦暮楚、喜新厌旧,即当下所谓的“渣男”“荡妇”,始乱而终弃,连禽鸟都不如啊!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荇菜是祭祀时,供在列祖列宗面前的祭品。诗中女子采撷荇菜,表示她是有操守的,因为拥有德行的窈窕淑女才有资格去采摘祭祀用品。古诗最是凝练含蓄的,但我们却不难从中窥见那位君子不是心血来潮,见到美女,乱追一气。难怪编辑整理《诗经》的孔子赞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在中国,婚礼是所有礼仪当中最庄重神圣的,被视为“礼之大礼”,它意味着一对新人的爱情结合,更是两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联盟。只有齐家,才有资格治国,故而,商周以降,离婚被认为有违伦常礼制,也违背法令,古人离婚率不但不高,而且离婚实属不易。

《醒世姻缘传》记载:狄希陈请周师爷为他起草休妻文书,周师爷说:“这要断离婚的呈稿,我是必然不肯做的,写退婚文约,那是拆散夫妻,伤天害理!”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姜正农

编辑:刘宁芬

审核:蓝青 梁辉约

责任编辑:刘宁芬

(原标题:宁德时评:重读《关雎》有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