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评:三思而后买
郭刘畅
网上购物极大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买得太多、太滥,而且浪费大把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和荷包里的积蓄,甚至不惜透支。
我们粗线条地疏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跟风。在新消费主义日趋盛行的当下,不少消费者完成背弃了“因需则购”的传统消费理念,看到别人拥有花花绿绿的网购商品,便盲目跟风下单购买。而真正拿到手上时却发现不一定用得上,像鸡肋那样扔掉可惜,送亲朋好友又不好意思,便束之高阁,还占地盘,后悔不迭。
我的一位同事平时省吃俭用,有一天,他看到路人身上的小背包时尚实用,便上网买了一个。过了不久,他发现网店推出更为时尚的新款产品,忍不住再买,到日前为止,他家堆了五六个包包,但经常使用的只有其中一个。
二、攀比。好攀比之人,一般具备诸如此类的心态:爱慕虚荣、喜欢显摆、妒忌心强、不怕试错。表现在对物质的占有上:别人有的,我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我统统要。
攀比和虚荣是一对孪生兄弟,人生的大敌。一天到晚在朋友圈等晒美食、新衣、奢侈品的,无非是炫耀自己比别人富有新潮。“幸福这东西,最害怕攀比;如果幸福建立在攀比之上,那必然会转瞬失落,不堪一击。”诚哉是言!
三、空虚。您没听错,一些“购物狂魔”买东西并非生活所需,而是为了抚慰填补内心的空虚、孤独与焦虑。由于工作压力山大、生活节奏加快,个性张扬的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严重缺乏安全感,只有通过五花八门的物质来安顿心灵的空虚与无助。事实上,这无异于头上安头,手痛医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自私。时下在年轻人中流行一种思潮:“我不高兴,我花钱消费、及时行乐”,这是一种极端自私自利的生活态度。在如此畸形的消费观指导下,工薪阶层成了“月光族”,今朝有酒今朝醉,管它明天怎么过;“啃老族”身无分文,讨钱有方,反正父母长辈都会给。
倘若“富家富养”还勉强说得过去,“穷家富养”完成超出正常认知和伦理范畴。可环视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邻居一家三口,父亲是企业退休工人,每月退休金3500多元,母亲在社区上班,月薪2000多。平日里,老人拾些破铜烂铁、报纸塑料,贴补家用。他们的独子考不上公立高中,只得委身私立学校,仅一学年的学费就高达两三万元。
原想,穷人的孩子懂事早当家,谁料是彻头彻尾的败家子。一天晚上,我到他家赠送积攒的包装纸箱时,无意中发现房屋内的网购商品堆积如山,有的尚且不及拆封。父母亲说,那都是孩子买的。而两人就着咸菜配稀饭,欲言又止。
人类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所谓“欲壑难填”。古人认为做人最要紧是“适可而止”“勤俭持家”,锦衣玉食、香车宝马不过身外之物,内心的宁静与富足,才是人生最大的乐事与目标。
三国时期蜀之宰相诸葛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的孩子是名符其实的“官二代”“富二代”,可孔明却告诫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