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电子商务,为农特产品“充电”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郑雨桐 陈小妹 通讯员 陈清)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许多商品借助电商平台,实现销量大幅度提升。霞浦农特产品也不例外,一单单霞浦紫菜、海带、海参等产品被发往全国各地。
“仅‘双十一’当天,我们就收到了600多个订单。”霞浦县淳盛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成强说。
淳盛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3月,现有成员166户,紫菜养殖面积3360亩,现代紫菜新型玻璃钢撑杆养殖基地1100亩,建成16家紫菜初加工厂、2家育苗室。
2016年,该合作社开始接触电商平台。2017年12月,合作社邀请连城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带领团队,协助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培训电子商务人才。如今,合作社已进驻10多个电商平台,并成立了2家电子商务公司。2017年,合作社销售收入4420多万元,实现利润309万元。
一直以来,由于网络交易不发达、宣传推广方式落后、品牌知名度低等原因,霞浦优质农特产品深陷“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不仅卖不上好价格,甚至被别人“贴牌”销售。
2016年,霞浦县党委、政府将焦点放在了电子商务上——这一模式打破了时空和信息的界限,让霞浦农特产品有更多“曝光”的机会。当年底,霞浦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了《霞浦县人民政府关于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的10条主要措施和8条资金扶持政策。
电子商务要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和核心载体。2017年6月,霞浦县第一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入园企业达64家。同年,霞浦县电子商务协会成立,会员达100多人,标志着霞浦电商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为了让产业园真正能持续运营并服务电子商务从业人员,霞浦还配套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产业园发展,如从扶持电商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20万元作为电商产业园的运营交流、创业辅导以及沙龙研讨等专项活动经费;对县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申请进入阿里巴巴天猫、京东直营体系平台并正式上线正常运营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给予入驻企业宽带网络使用费三年财政补贴等。
陈崇明是霞浦沙江镇人,原本在外地从事汽车行业。2015年12月,他看到家乡的创业前景和资源优势,返乡创立福建海客船食品有限公司。
“霞浦农特产品如果能通过电商平台不断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销售潜力很大。”陈崇明告诉记者,多亏了霞浦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他才能取得今天的业绩。电子商务产业园成立后,他便入驻园区,并加入电子商务协会,不仅享受到场地、资金等补助,还经常参与产业园举办的各类培训和创业辅导。2017年,海客船实现产值300多万元。
“电子商务在霞浦发展,关键要解决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两个问题。为此,我们采取‘双轮驱动’的方式迈步走。”该县商务局派驻电子商务产业园负责人刘捷说。
一方面,在全县布局电子商务服务点和物流服务点,推进工业品“下行”。目前,全县已落实“天猫优品服务站”22个(其中松港街道天猫优品店成为全国第一批“智能体验新零售典范”门店),下一步将实现行政村覆盖面30%以上。今年6月,霞浦与阿里巴巴菜鸟物流签订了菜鸟物流运营中心使用协议,并引进“四通一达”等其他物流企业布点,将对14个乡镇292个行政村提供无死角的物流服务。目前,物流中心每天发货量在300件左右。
另一方面,多渠道实现农产品“上行”,鼓励霞浦海津食品有限公司打造自营互联网平台“霞浦特产网”;引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淘乡甜”项目;引进中国网库霞浦实体运营中心,建立“中国海带霞浦产业网”等。同时,各乡镇也因地制宜借力电商发展。如沙江镇通过霞浦网库和云儒电商开展助农活动,助推当地柚子网上销售,3天网售6万公斤;崇儒乡通过长岩电商和云儒电商,助推芙蓉李网上销售1500多吨。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霞浦有电商从业人员3000多人,企业及个体电商经营户近1000家,电商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责任编辑:卓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