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福:耕耘海岛教育事业45载
宁德网消息(宁德晚报记者 虎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城市、乡村、山林、海岛,老师将知识的种子传播。
在霞浦县下浒镇中心小学,有一名叫陈瑞福的老教师,自20岁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民办教师起,他几乎将一生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如今,他已经在这座偏僻海岛上坚守了整整45年,从青春年少到退休白发,他用一生守护着边远乡村孩子们知识的灯塔。
2013年,陈瑞福被提名福建省“最美乡村教师”。
陈瑞福(后排1)给困难学子(后排2)送助学金。
十多年“跑”出新学校
1953年,陈瑞福出生于三都澳出海口东冲半岛下浒镇留金村,因地理位置偏远,上学读书成了很多孩子梦寐以求的事。好在陈瑞福的父母重视教育,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依然坚持供他读完高中,但家乡落后的教育状况却让他深深担忧。
1973年,20岁的陈瑞福高中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村里当起小学民办教师,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一当就是40多年,尽管现在已经退休五年了,但他依然为这片半岛上的教育四处奔忙。
“我刚到留金小学当民办教师的时候,村里只有两间破旧不堪的教室,其他什么都没有,甚至老师下课想找个休息的地方也没有!”陈瑞福记得,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留金村依旧没有公路与外界相通,人们要出去只能靠步行跋山涉水,闭塞的环境不仅导致很多老师不愿在这里任教,而且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消极态度。
为了让孩子们有人教,陈瑞福先是说服同样是小学教师的爱人留任留金小学,而后其四处奔走筹集资金修建校舍。经过不懈努力,从1990年开始,村里陆续有人愿意集资建校,但因多方原因,让陈瑞福翘首以待的新校舍经历了漫长的10年改造,到2000年秋季开学,他才如愿地带着孩子们搬进崭新的教学楼。
“可以说留金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中,一砖一瓦都洒下了我的汗水。”回忆起当年建校的艰辛与期待,陈瑞福内心充满了感概。
心系家乡一家四口全在村里支教
2000年,留金小学新校舍建成后,陈瑞福受组织安排调换到其他学校任教,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过下浒镇。他坦言,看着其他老师一个个调到更大的学校,而自己不仅留在偏远村里,还让妻子也留在农村,有时也会茫然徘徊,但始终没有放弃那群求知若渴的孩子。
陈瑞福的儿子和女儿受家庭环境影响,大学时双双报考师范学校,毕业后原本想留在城市工作,却被陈瑞福“劝”回了留金村,“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的确跟城里相差很多,我太知道这种差距对孩子们的影响有多严重,所以我费尽全力说服他们!”陈瑞福坚定道。
经过陈瑞福的动员,儿子和女儿最终放弃了在城市任教的梦想,毅然追随父母的教育善心,回到家乡留金村支援乡村教育。至此,他们一家四口全成了乡村教师,也因为他们的坚持,留金小学的教学质量一度在霞浦县居前列,不断吸引着外村的孩子前来求学。
“一切为了孩子,这是我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也是我灌输给儿子女儿的理念。”让陈瑞福自豪的是,曾经连教室都没有的小学在自己的坚持下,成了全下浒镇人尽皆知的“好学校”,他无法掩饰自己的喜悦,“我们村经过我培养的大学生现在已经上百人了,硕士博士一大堆!”
他资助贫困生专注公益30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留金小学担任校长的陈瑞福,经常遇到孩子因家里穷辍学的事情,为了帮助孩子们重返校园,他申请兼职加入下浒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想方设法为贫困学子筹集学费。
金蟹小学孤儿林玉婵,自幼儿园开始,学费、服装、学习用品、生活费等全部由陈瑞福资助,直到她初中毕业,都是住在陈瑞福家中。陈瑞福常说:“在外人眼里,当老师也许没什么业绩,甚至是平庸的,但我这一生能帮助几个孩子特别是贫困孩子,我是快乐的,我知足而无悔。”
去年暑假期间,陈瑞福的爱人在宁德市医院住院做手术,可他却为了没钱上学的孩子们而没有陪伴在爱人病床前,先后3次他到霞浦为贫困生争取助困助学指标。工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争取下,下浒镇仅去年上大学的贫困学子蔡森全、雷金梅等3人获得了资助,还有贫困学子甘秀云、林玉霞获得霞浦一中、霞浦七中的学费减免及贫困生资助。
连续八年来,每年高考一结束,他牺牲假期时间,积极主动,挨家挨户走访贫困学生,摸底造册,并及时将情况向上级有关部门反馈。他还千方百计联系热心的乡贤、企业家为贫困生结对子帮扶资助。同时,他还为贫困大学生,通过校方绿色通道争取高校助学金,为此获得每月300元特困生资助的有陈婷、陈庆、陈延锐等10多人。近3年,他通过各种渠道为下浒的贫困生共争取到助学金额近百万元。
点赞台:没有教室,他花十多年时间为孩子们“跑”出一座教学楼;没有老师,他牺牲儿女的梦想成全孩子们的未来。陈瑞福,45年做遥远海岛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情怀感染着学生。他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尽自己所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有一次圆梦的机会,让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