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春曲奏响万亩茶园
霞浦茶园风光 黄炳墉 摄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龚键荣 通讯员 杨美丽)4月20日,霞浦县崇儒乡坪园村的春茶采摘已接近尾声,新修的茶园干道上,客商忙着收购茶青。“今年的茶青收购价走高,我们家的头茶已经卖出一万多元了。”说起今年的好收成,坪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章龙佃脸上露出笑意。
霞浦县山海资源丰富,绵延的海岸线勾勒出“中国最美滩涂”,中部的连绵丘陵孕育了“中国第一早茶”——元宵茶。据统计,霞浦全县拥有茶园面积10.5万亩,涉茶人口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2017年产毛茶产量8206吨,产值4.66亿元。
茶园路通了
茶农生意好了
作为传统优势产业、致富增收产业,霞浦县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工作。借助被列为第三轮(2014-2016年)现代茶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县的契机,霞浦整合项目资金,助推脱贫攻坚。3年来,共争取项目资金3062万元,实施项目108个,总投资达4500多万元,完成新建或改建厂房面积达2.6万平方米,硬化干支道72.07公里,步道35.824公里,修建蓄水池3500立方米,引进茶叶加工自动化生产线5条,全面提升了霞浦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
“我们通过实施‘现代茶业项目’,带动茶农增产增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生态茶园路的建设,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霞浦县茶业管理局局长阮蕉松说。
柏洋乡洋里村坐落于霞浦第一高峰——目海峰的山脚下,全村茶园面积达4千多亩,有10家茶叶加工厂,是全县拥有茶叶加工厂最多的一个行政村,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根据洋里村的实际情况,霞浦县茶业管理局投入项目资金246多万元,实施4个标准化生态茶园项目,修建茶园干支道和步道12公里。
“过去茶园都是土路,肥料上山、茶青下山都得靠肩挑手提,现在有了水泥路,茶农生产劳作方便了,客商上山收茶的意愿也提高了。”洋里村的吴老伯高兴地说,今年的茶青价格比去年又涨了。
据悉,洋里村共有4053人,其中贫困户75户,通过推进茶叶产业扶贫,已有半数贫困户实现脱贫。
完善公共服务
解产业后顾之忧
霞浦涉茶人口达四分之一,全县共有茶叶加工厂150余家,为服务茶业发展,霞浦县茶业管理局多措并举,助推“茶叶增产,茶农增收,农业增效”。
今年入春以来,霞浦持续高温,春茶开采较早。为确保茶叶有序生产,霞浦县茶业管理局组织包乡镇干部分别深入柏洋、崇儒、水门、牙城等乡镇,实地查看茶叶长势,指导茶叶生产。
“送服务、送技术、送温暖”已经成为霞浦县茶业管理局服务茶农的常态化工作。自2015年以来,该部门在崇儒、柏洋、水门等重点产茶乡镇共举办了12期茶叶栽培种植培训班,培训人数达1200多人次,分发技术手册800多册。来自县里的茶叶专家不仅为茶农教授了适用的种茶方法,同时还就茶农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受到参训学员的欢迎。
与此同时,为加大对茶企的帮扶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激发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霞浦县茶业管理局建立了挂钩服务制度,由9名专业技术人员、干部挂钩全县33家重点茶企业,定期深入企业掌握企业动态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
霞浦产茶历史悠久,获得省部名优产品达20多个,尤其是“霞浦元宵茶”因其特早、高香等独特品质,在茶叶市场享有盛誉,属茶中精品,2012年被授予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为了让霞浦茶叶“香”飘市场,霞浦县茶业管理局近年强化公共品牌宣传与市场拓展力度,通过举办开茶节、茶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品鉴会、摄影大赛以及参展博览会等,助力“霞茶”精品打出了知名度。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