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 | 叶子清:走进竹州山
时光在穿越,汽车在奔驰。金秋时节,秋阳骄艳,秋风和佛。我们重走红军路,踏上闽东革命老区基点村——穆云畲族乡竹州山村,探寻当年中央闽浙赣省委、中共闽东特委、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宁寿县苏维埃政府、闽东竹州山村苏维埃政府的足迹。山路十八弯,蜿蜒的乡村道路,崇山峻岭,几乎让初次进山村的司机迷路。
有人称她“竹舟山”,村背一条从穆阳进村的山路,迂回曲折,高入云霄,村前一道山溪终日溪水长流,溪涧直落深谷,湍急的溪流,横断周宁往返“福安好穆阳”的步行之路,须用竹舟荡过小溪深涧,才能到达穆阳,故名曰竹舟山村。有人叫她“竹州山”,清朝乾隆年间,蓝姓先祖光秀公从穆云溪塔与寿宁迁居于此,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山上万亩红竹林犹如一片竹洲,风景优美,便取村名“竹州山”。随后,雷、钟姓始祖亦相继到此肇基繁衍,至今230多年历史。
总有一种难于磨灭的记忆,总有一腔难于忘却的情怀。一经踏上福安这块红色土地,就被其旖旎风光所迷住,时刻萦绕在脑海里: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树木葱茏;红色畲寨边,古道阡陌,民居一新,古朴典雅。但见茶园层层叠叠,绽绿迷人,整洁的村道,庄严的畲族革命纪念碑,共同编织出竹州山的美丽容貌,焕发出畲村的蓬勃生机。
闽东最高峰白云山西南山麓的竹州山,是个纯畲族村,掩映在竹山林海中,其西、南面与周宁县接壤,北面毗邻晓阳镇首洋村,乃穆云畲族乡最边远的行政村,海拔高达600多米,远离福安市区50多公里,山高岭峻、林密草深,辖上竹州、下竹州、十二泡、三塆、曲坑、平峰山、石厝下7个自然村,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东革命重要依托地,被誉为“闽东畲族革命的摇篮”。
这是块红色的热土,涓涓不息的穆阳溪水,铭记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烽火岁月,竹州山畲族同胞为闽东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走进竹州山畲族革命纪念馆,村党支部书记兰树祥乐当讲解员,向我们说起那段可歌可泣而又悲壮的历史:“1933年,闽东革命先驱马立峰、詹如柏等人深入竹州山传播马列主义,宣传革命道理,发展中共组织与农会组织。尔后,叶飞、曾志、陈挺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中共闽东特委、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在这里开展三年游击战争。竹州山群众与红军游击队并肩作战,革命活动如火如荼,相继重建中共闽东特委、建立宁寿县苏维埃政府、闽东竹州山村苏维埃政府、红军枪枝修造厂、子弹再造厂、后方医院、土豪看管所等。
白云山肃穆,穆阳溪悲鸣。共和国永远记载着竹州山畲族人民的英勇事迹,国民党反动派多次派兵围剿竹州山,全村遭受敌人火烧三天三夜,数千亩原始森林和上竹州、下竹州两个村落被烧成灰烬,四个自然村房屋遭受严重破坏,葛藤弯自然村被灭绝,宁寿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钟日住等7位同志壮烈牺牲,202位群众惨遭杀害,占据全村人口50%以上。竹州山畲族人民为保护红军完成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代价。叶飞同志曾高度评价:“在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年代,畲族人民作用很大。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诚;第二,最团结。”
“白云山头云屹立,白云山下心声泣。”我们怀着肃静的心情,迈着沉静的脚步,来到庄严的竹洲山畲族纪念碑前,凝视畲族山鹰钟日柱铜像。钟日柱1892年,出生于穆云畲族乡下竹洲村的一户畲族贫民家庭。1933年,闽东革命者马立峰、詹如柏深入竹州山宣传革命道理,他深受教育投身“五抗”(抗租、抗债、抗捐、抗税、抗粮)和分田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宁寿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钟日柱担任主席,他积极配合县委书记倪英峰,开辟以竹州山地区为中心的宁寿革命根据地,把该县13个区、37个乡、300余个村的苏维埃政权普遍建立起来,并开辟秘密交通线,建立赤卫队,创办兵工修械厂和红军后方医院,使竹州山成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闽东党的三个重要依托地之一。
1937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二),敌人趁过春节突袭下竹洲村,为掩护群众转移,钟日柱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对钟日柱进行残酷审讯,甚至挖出眼球、烙得体无完肤,也无法从这位铮铮铁汉嘴里得到任何情报。1937年3月29日,畲族山鹰钟日柱被残暴的敌人砍下头颅,用铁丝串通耳孔悬挂在咸竹湾村口“示众”,壮烈牺牲,年仅45岁。
青山不老,绿水环绕。竹州山畲族人民始终秉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为推进乡村振兴不懈努力。如今的竹州山村,早已旧貌换新颜,犹如凤凰展翅飞翔。我相信老区人民一定会用勤劳的双手,在这块红色热土上,描绘出更加绚烂的图画。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文字:叶子清
编辑:陈娥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