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下|潋村家学传千年
潋村家学传千年
陈启西
中国古代家学主要通过家教、父子兄弟相互影响、子弟自我注重学习内容以及家族学校教育等方式得以传承,这与科举、政治地位以及家族社会影响维护密不可分,是过去各时期学术文化向纵深发展的不可忽视力量。
南宋,政治中心向南转移,这是福建历史上科举、学术最繁荣的时期,一代大儒朱熹、著名史学家郑樵、著名学者陈傅良等当世名流,游历、讲学流连于闽东大地。地处闽浙边界、太姥山下的潋村杨氏世代崇文重教,一时聚拢了一批批文化学者,他们经常切磋道法学术,内外交汇融合,经杨惇礼与杨兴宗祖孙传承、杨兴宗与杨楫堂兄弟交流,逐渐形成家学流派。
杨惇礼:刚介雅正,御史品高
潋村,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这里南、西、北三面为山,成怀抱之势,东临大海,自然环境优美。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为抵御倭寇,当地王、叶、杨、刘等家族分段修筑城堡,今称潋城村。
潋村杨氏家学的开端离不开开拓者杨惇礼的努力付出。杨惇礼,字穆仲,博经通史,为文有奇气,以文学闻于世。他敏而好学,与兄杨定国考中三舍。三舍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杨惇礼又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他一生刚介雅正,风节凛然,他十分注重子侄教育,家里藏书千万卷,子弟读书应试蔚然成风,在长溪享有较高的声望。
杨惇礼中进士后,历任陕州、彭州、泉州、宿州多地教授,授兴国军司法,转太学博士。他还与长溪人黄荐可、林介卿齐名,有“北乡三博”之称。
建炎二年(1128年),杨惇礼召为都察院监察御史。同时被任命为监察官的还有南宋名臣赵鼎、黎确、沈与求等三人。当时蔡京把持朝政,其同党张守主掌都察院,想拉拢杨惇礼,为其所用。但杨惇礼不为所惑,坚决予以谢绝。杨惇礼说了一句话,载于《福宁府志》:“艰难无从卫之劳,时平享丰盈之乐,吾不敢也。”意思是说,大丈夫要为保家卫国出力做奉献,不可只贪图安逸享乐啊!表现了一个监察官报效国家的坚定操守。
杨惇礼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激流勇退,以“奉养父母,以终其天年”为由,请求告老还乡,时年未满六十。
宋代官员致仕制度:“文官,一般年满70岁必须致仕”,这一制度在宋朝得到了较为完善和严格的规定和执行。根据制度,杨惇礼这样级别的官员致仕,还可以荫子一名,可是他纵有三个儿子,也没有让他们因此获得一官半职。许多官员告老还乡后广置田产,一方面为安度晚年,另一方面也想给子孙留下一份家业,但杨惇礼却没有这么做,其家名下的田产没有增加一寸。
杨惇礼没有为儿孙们留下有形的资产,但将清白的家风传给了后人,这是一笔更加丰厚的资产。杨惇礼之子杨缜死后,家里清贫如洗,竟无法办理丧事,他的妻子林氏只得将自己的首饰拿出来变卖,才勉强置办了棺椁。
杨惇礼居家言事,秉持“惟孝可以事亲,惟勤可以保家”的家学,要求子孙恪守孝道、勤俭持家。杨惇礼除了以言传身教,亲自教授子孙,还遍访名师教育子弟。其中,尤其以郑樵在潋村讲学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杨兴宗:勇于谏言,切中时弊
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因自小生活穷困,为读尽天下书,他到处借书求读。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郑樵来到了福建长溪,得知致仕在家的杨惇礼家藏书极富,名闻一时。郑樵的脚步在杨家的藏书楼前流连不忍离去。为了读尽杨家藏书,贫寒的郑樵答应杨惇礼,以为其孙杨兴宗授学为条件,寄居杨家,成就一段佳话。
杨兴宗在祖父杨惇礼及名师郑樵的悉心教导下,登绍兴庚辰榜进士。
与其祖父杨惇礼相比之下,杨兴宗在官场要活跃一些,不仅在《八闽通志·名臣》《福宁州志》和《福宁府志》均列传,传记均有“少师事郑夹漈”的记载。
郑樵,字渔仲,兴化军莆田县人,学者称“夹漈先生”,他流寓长溪潋村时间,是绍兴十九年(1149年)。在郑樵的悉心教导下,几年后,青年才俊杨兴宗成为杨家的第二位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初任迪功郎,再调铅山簿。
杨兴宗为官刚正耿直,敢于谏言。时南宋只余半壁江山,且北边金兵气焰正炽,他向朝廷提出“以守为攻之策”,当时宰相汤思退主张与北边议和,托御史尹穑传话,如果见皇帝时不另提主张,许诺“当处以美职”,杨兴宗“谢却之”。
杨兴宗严词断然拒绝,坚持自己的立场,引起了汤思退的极度愤怒。
宋孝宗赞赏杨兴宗的志向,所以他得以一路升迁,任命他为博士,召他入宫谈论军事机密。杨兴宗勇于言事,切中时弊,指出军队人员配置不合理,影响战斗力,又图增财政负担等。
杨兴宗任校书郎,与当年的另一位老师林光朝同行校文省殿,提拔了郑侨、蔡幼学、陈傅良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朝廷栋梁,所以“时称得人”。因为政见不合,杨兴宗最后还是得罪当权派,被外放地方官,先后任职于处州、温州、严州,所地“甚有政声”。
杨兴宗不仅是一名好官,又是一名著名学者,他教育子弟,传承家学,成为南宋时期一个儒家学派——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陈傅良座师。陈傅良,号止斋,人称止斋先生,浙江瑞安人,南宋前期著名学者。他在杨兴宗后母林宜人的墓志铭中这样写道:“监察御史讳惇礼者,福州长溪杨君也,御史生缜,今以朝奉郎致仕,朝奉生兴宗,尝为尚书郎,出知处州,徙严州,余所为铭林氏宜人之墓者,朝奉之配,严陵后母也……严州考试乾道八年进士,而余又辱为门下。”明确杨兴宗与陈傅良的师承关系。
郑樵授学潋村,从学者盛众,成名者除杨兴宗外,还有杨武。杨武,字有文,宋淳熙年进士,授善化邑令,与兄杨楫皆以儒学著名。著有《拙斋文集》。
杨楫:刚正不阿,弘扬理学
杨氏家学的兴盛,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家学的代代传承。潋村杨氏家学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杨楫,杨楫是杨惇礼侄孙、杨兴宗堂弟。
杨楫,字通老,淳熙年间中了进士。他与杨方、杨简都是朱门高弟,时人称他们为“三杨”。杨楫任莆田县尉时,福建路兵马督监程叔达实行苛政,他上书阻止挠。程叔达对此怀恨在心。等杨楫任期满来府时,程叔达愤怒地说:“你居然敢反对我?”杨楫慢慢逐条陈述事情,不便之处都据实以对,绝不屈服。最终杨楫被罢官。此后,他先后担任过司农寺簿扎、国子博士和少卿职位。当台臣一些人利用私情找他帮忙时,杨楫回答说:“台府有纪纲,学院有规矩,应该各守本职。”随后,他被任命为安庆知府,又调任湖南提刑、江西运判,最后退休。
杨楫早年入朱熹之门,朱熹见其专心致志,为学不倦,遂倾力传授。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因受权臣韩佗胄迫害,归隐建阳考亭讲学。杨楫诣门求教,朱熹遂将自撰部分文稿交给他,嘱其迅即整理付梓刊行。杨楫受托,便日夜劳作不息;还为朱熹的力作《楚辞集注》题跋。
《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今湖南长沙市)荆湖南路安抚使时,时间为庆元五年(1199年)。该书由《楚辞集注》《楚辞辩证》《楚辞后语》三部分组成,全书共八卷。
古代楚辞学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以章句训释为特征的汉唐阶段,以义理探求为特征的宋元阶段,以各呈新说的明清阶段。朱熹的《楚辞集注》是现存《楚辞》注本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力作,代表了宋元时期研究楚辞的最高成就,是楚辞学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大作,也是后人治骚的“必读书”,其文献价值的重要性显然毋庸置疑。
杨楫这篇题跋,阐述朱熹注《楚辞》之缘,表达对其横遭迫害之同情。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被诬推行“伪学”,“庆元党案”因此而起。杨楫请朱熹至其邑避难讲学。翌年,杨楫将朱熹迎至潋村家中,并设石湖观请朱熹讲学。不久,朱熹赴浙江雁荡、天台,杨楫一路随行。
朱熹抵浙后,旧病复发。时值庆元五年(1199年)秋冬之交,欲返建阳。杨楫悉闻之,“聚甚乐,比旧顿进,知有切磋之益”。朱熹病逝后,杨楫悲恸不已,遂在石湖观供朱熹像,每逢朱熹忌日便往奉祀。杨楫卒于朝散郎任上,邑人将其祀于石湖观;福鼎建县后,杨楫入祀乡贤祠。杨楫是潋村杨氏家学发展的一个高峰、一面旗帜,对杨氏家学及后人影响深远。杨楫著有《奏议》《悦堂集》。
流传至今的潋村杨氏家学家训就出自杨楫之手。杨楫不仅为官能福泽一方子民,人人称颂其功绩,在治家方面更有独到的见解,他要求家族子孙:“毋荒於嬉,毋流於薄,毋亦先天之所与我者,毋亦为人之所不为”,严禁族人铺张浪费、奢侈享乐;他指出“惟忠可以事君,惟孝可以事亲”,要求族人要恪守忠孝之道,不仅对国家尽忠职守,对父母也极尽孝道;他提出“惟勤可以保家,惟廉谨可以为吏”,要求族人勤俭持家、清廉为官,取信于民,造福百姓;他重视宗亲血缘关系,将杨氏各分门派系团结在一起,斥责为蝇头小利而反目成仇的现象,“虽支分派别之不同,而血气周流未始间断也,一旦仅以豪末利害遂反眼,若不识可乎”。
杨氏家学家训流传至今已逾千年。杨氏先祖杨惇礼、杨兴宗、杨楫等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不遗余力传承家学,深刻影响族里的后辈。
父子兄弟相互酬唱、相互影响在家族内部,“一门酬唱胜交游”,成员之间或朝夕相处,或频繁交往,学术影响十分明显。潋村杨惇礼与杨兴宗、杨定国与弟杨惇礼、杨兴宗与杨楫等人,同为一门中祖孙、兄弟、子侄之间,“门庭之内,自为师友”。可见,在家族成员间相互酬唱、相互影响的学术环境中,成就了不少杰出人才,对后世影响深远,杨氏后代涌现朝散大夫杨缜、通直郞杨时中、瑞溪令杨保、乾道二年进士杨谦之、乾道八年杨继祖、淳佑四年进士杨肃等,潋村杨氏出现一门九进士的科举盛事。
杨氏家学汲取各方名师大儒的精髓,也汇集了地方优秀学术圈的影响,这就是潋村杨氏家学的朋友圈。如杨兴宗的密友赵汝愚,字子直,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第一名,授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绍熙四年(1193年),迁知枢密院事。扶赵扩即位,实现皇权顺利交接,以功拜右丞相,著有《国朝诸臣奏议》《忠定集》等;如杨楫学友黄榦,字直卿,淳熙三年(1176年),接受刘清之的推荐,就学于朱熹,勤奋刻苦,颇得朱熹的赏识,迎娶朱熹的次女。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临终前,视为道统传人。此外,还有林光朝、林湜、杨复等人,
俱为一方名士。这些代表当时较高水平的名师硕儒群体、学术大家群体、朋友群体与杨氏家学,在祖孙几代人之间相互交流、碰撞、增进、融合,增加了潋村杨氏家学的历史厚度。
受家族传统和家族精神影响大族子弟在求学深造的过程中,往往以家族中的精英人物特别是先辈精英为榜样,在治学内容和方法上自觉向其靠拢。潋村杨氏家学传承中,除了科第应试家学传承外,还在学术方面颇有建树,自成体系。前期有杨惇礼、杨彦国等;杨彦国以三舍法入太学,著有《易解》《楞严经解》。中期有杨楫、杨兴宗等,杨楫著有《奏议》《悦堂集》,杨兴宗著有《目观文集》。后期有杨继祖著有《颐斋文集》。
潋村杨氏后辈“勇于求道”,完全是其自觉向家学(理学)靠拢的结果。闽浙边界,这么一个小几百人的小村落,不到百余年,就涌现出这么多人才,汇集了这么丰硕学术成果,影响了一批闽浙的学者,可以说潋村杨氏家学是福建理学的重要支点之一。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陈启西
编辑:何冰如
审核:陈姜燕 林珺
责任编辑:何冰如
(原标题:太姥山下|潋村家学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