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丨叶子清:人面桃花共春风

三月的风裹挟着暖意掠过山坳,千亩桃林骤然苏醒,粉瓣如云霞漫卷,将虎头村浸染成流动的胭脂色。溪水携落英蜿蜒而下,白墙青瓦的畲家院落半掩于花影间,墙头探出的桃枝与竹影交叠,引得蜂蝶蹁跹醉舞。
游人身披细碎阳光穿行花径,踏青笑语与潺潺水声相和,恰似白居易笔下“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意境重现。蜂群追着露珠酿蜜,惊起白鹇掠过晴空,翅尖抖落的桃瓣恰好坠入竹笠阿婆的茶篓——这方藏在鹫峰山脉褶皱里的秘境,正以桃花为信,邀约八方来客共赴春宴。
历史悠久的穆云畲族乡虎头村,位于福安西北部,白云山下秀溪河畔,距离穆阳镇区2公里,定居繁衍的畲族吴姓217户、1083人。六百年前,明万历年间,吴知几(1479—1560),原籍泰顺县九堡大路边(今雪溪乡大路边村),其第七子吴法东自浙南大路边村辗转至此,见虎形山势俯饮啸溪,遂以“虎头”为寨,择畲女雷氏入赘联姻,融汉家耕读与畲族山魂,成就闽东独一份的吴姓畲族传奇。今存族谱详载:“法东公五子散作星辰,唯长房守土承俗,存畲语、着凤凰装、酿桃花酒,犹记《高皇歌》里盘瓠遗风。”
桃花三月正绽放,溪水飞鸟喜来到。每年桃花浪漫时,走进穆云乡虎头村,花草散发一缕缕清香,给游人带来阵阵春的气息,留意一下身边的美景,沐浴花海,尽享春意。
炊烟起时,家家灶台演绎文化交融:粳米打糕佐山蕨,烘青茶汤伴桃酿。三月三乌饭飘香,端午菖蒲酒敬先祖,腊月糍粑锤声与盘歌相和,将《桃花源记》的幻境化作具象的人间烟火。
时光倒流至2005年9月,全国“村长”论坛在山西大寨召开,党支书吴庆波身着苎麻畲服,向56族同胞展示“数字桃园”管理平台。当大寨红旗与畲家彩带在论坛会场共舞,虎头村的故事被写进《中国乡村振兴白皮书》。
今春桃花节更妖娆,万亩桃林扮盛装,五彩缤纷迎宾客。3月21日,首届福建“全家福安”富春诗会暨第十四届穆云畲乡桃花文化旅游节在此拉开序幕,全国各地著名诗人、学者、评论家齐集这里,榕树下、桃花间,为畲乡风采赋诗,为桃花仙子歌唱,共赏“华东畲乡最美桃林”盛景,同传“桃业兴邦·全家福安”故事。
都说虎头村的兴起,来自一粒桃核的逆袭,村中至今传诵着先祖智慧:从“穆阳水蜜桃研究会”的科研探索,到“万亩桃林连片成海”的产业传奇,科技让古法农耕脱胎换骨,2公里“桃蹊大道”贯通山外,800米生态防洪堤锁住沃土,5G基站矗立古寨墙头,老茶农手机直播间吸引数万“云赏花”粉丝。如今,村内户户植桃超4亩,年产值突破400万元,晶莹多汁的蜜桃远销沪粤,更化作桃花酿的醇香,书写着畲乡“三产融合”的现代篇章。2023年,千吨蜜桃乘冷链专列直抵沪粤商超,深加工线诞生的桃花酥更成网红爆款,产值突破4000万元大关。
暮色四合时,古戏台亮起全息投影:桃花精魄化作畲娘,吟唱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的古调,指引游客穿过时光隧道——这边厢,茶姑指尖在嫩芽上跳起“一芽两叶”的采摘舞;那边厢,桃酒坊飘出电子民谣《山哈新韵》。陶渊明或许未曾料想,他笔下避世的桃花源,会在21世纪的虎头村,绽放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新态。
当春风再度吹皱啸溪河,虎头村已从深闺秘境蜕变为“全国文明村镇”候选地。穿行在桃蹊大道的诗人忽然驻足——身着凤凰装的畲家阿妹巧手分拣鲜果,竟与石壁上“人面桃花”的摩崖如此相似;山风裹挟着唐宋的平仄掠过花海,将“春归无觅处”的怅惘,酿成“全家福安”的当代诗行。
在这片被科技唤醒的古桃源里,每个花苞都蓄着一整个春天的叙事,等待为下一个六百年的传奇,落下灼灼的注脚绘就“人面桃花相映红,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时代画卷。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叶子清
编辑:陈娥
审核:刘宁芬 吴明顺
责任编辑:陈娥
(原标题:知乎者也丨叶子清:人面桃花共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