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 | 甘湖柳:亥由村的窑火微光

2024-03-16 09:45 来源:闽东日报

寻访寿山乡亥由村,起因于它的北邻——双溪镇下七房村。那时,我们到下七房村采访虎马将军民俗,见宗祠的正堂供奉着“詹五、詹七、詹九”师公神位,觉得好奇,村民介绍说:这是从前隔壁村亥窑的詹氏三兄弟,他们一辈子都在村里的窑厂做活,很有名气。有一次烧窑,开炉出窑时,发现所有碗碟盘盏都粘在一起,一掰就碎裂,也就是说,他们辛苦烧制几天的这一窑瓷器,全做坏了。三兄弟非常难过,以死报怨,死后化为神祇,来保佑做陶瓷的行业。于是,这个村庄以窑址而得名,周边的几个村落,也都供奉詹氏三兄弟为陶瓷业的祖师爷。

至于事情发生在什么年代,他们说,这真是难以考证,反正有这些村庄起,就已经有这些神明了!

亥窑村在哪里?村民指着七房村的南边,朝着水流去的方向说:“不远,从前走茶盐古道,只要几歇的路就到了。”

于是我们就去寻访。车子行走在近年新修的双(溪)寿(山)公路,比从前的路程缩短了一些,路上略显荒凉,满目是青翠茂密的毛竹和松林,偶尔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划破这山林的寂静。当车子驶至路的尽头,看到一排土墙黑瓦的老房子和残破的鹅卵石巷道时,这个村庄就从历史烟尘中向我们走来。

进得村来,才发现,它的名字五花八门:亥窑、硋窑、硋釉、硋磘、硋由……不过,用当地话发音,是相同的。“亥”是“瓷”的屏南话发音,如果写成“硋”(音ai,古代意思同“碍”)就更没意思了;至于“由”,在寿山话中同“窑”——它的正确村名应该是:“亥窑村”。在村中,就有一块公布该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其名称为:亥窑瓷窑址,每个字都含着考证人员的认真劲,想来是比较正确的。

亥由村,村名镌刻着远古的信息,窑址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亥由村地处寿山乡西北部,北邻双溪镇下七房村,西部经梅溪自然村与棠口乡的洋中村交界,南与本乡太保接壤,东与普岭村隔壁。从前,亥由村处在老县城双溪通往宁德的茶盐古道上,史上一定曾经辉煌过,不然,在惜墨如金、信息资源有限的古代,《屏南县志》里却用了好大的篇幅,推崇这个村的风光景致。按着古书的指引,我们沿着后山的石径,胡乱寻找诸如七星山、磨盘山、回龙岗、纱帽岩、双龟石、虾蟆墩等等名胜古迹,然而,它们大多掩没在芳草丛中,或者由于历史太久远,一时无法一一地对号入座。

亥由村曾经是寿山数一数二的大村,如今下辖还有通山、梅溪、大坪3个自然村。清乾隆年间《屏南县志》记载:“硋磘村,三十五户,离县七十里。”而对比一下,当时的观寿兜村,也就是现在的寿山村,人口也不过四十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的变迁,原本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已无法延续,如今全村人口数百,且大多村民外出打工,乡村小学消亡,它成了挂点扶贫村。

淳朴的小山村,守着宁静的生活。由于人口多数外迁,村里几乎没有一座新建的楼房,只有村委会显得新派些,这,反而衬得村庄特别地古朴和安详。亥由村逐渐退却历史的光环,成了时光的遗民,静静地安卧于这一方山水之间。

这里的民居,几乎是在瓷片堆中盖起来的。房前屋后,到处洒满瓷器碎片,就连百年前人家夯筑的土墙上,也嵌满了碗爿、碟盖和陶钵碎片,充满了与其它村庄不一样的风情。

特别是来到后山,只见路边、田埂,坡地、菜园,碎瓷片俯拾皆是,那些崩塌的山边坡岸,瓷片的堆积层更是触目惊心,让人怀想当年生产瓷器的盛况。多年以来,文物保护等部门从这里采集到的标本有碗、碟、壶、瓶、盆、钵、罐、瓶和盏、杯等日用器皿,其中又以碗碟居多。经鉴定,主要为宋代遗物,部分为元、明代器物。

屏南历史上分别从属于几个不同的州府,文化荟萃,物产丰富,瓷器的制作工艺一直默默地在本土传承,从未间断。《屏南县志》就有记载:“硋磘、白溪、古下、龟溪、三保诸处,土磁足供一邑之用”。

屏南瓷器的历史,一度达到辉煌的境界。自古民谣流传:“波山前后十八寨,梅岭左右廿四窑;太保铁炉喷金花,赤岩银坑流银沙;硋窑盘盏出大洋,棠口锣店响天下;木楼马道通南北,莒州运硋出琉球。”亥窑村出产的瓷器,沿着茶盐古道运到莒州码头集结、出口琉球等地。

亥由村的土,属高岭土,是制作瓷器的好资源。从目前出土的器物来看,至少从南宋末至明朝初年,这里生活着许好多从事制作瓷器的人群,他们依靠身边独有的高岭土资源,生产各种民用瓷器,不说别的,单是从它的村庄名字、从它周边村庄所祀的瓷器业祖师爷信仰,可以猜想得到当时这里的影响力。荒郊野地里留下的瓦砾、墙基、土灶等遗存,让人遥想这些发生在小山村的辉煌往事。

民间相传,村后的古窑群埋有许多古器物,每一口老窑,都可能是一座宝藏,谁要是能挖得到,那就是挖开发家致富的源泉了!相传还有一组两座毗连的窑,人们美其名曰:“凤凰窑”,它是如此特别地难得,也是多么难以找到,所以民间流传:“硋窑出凤凰,口口吐黄金。谁能抓到手,八万八千斤。”当初的詹姓人家不知所终,到了明朝末年,天下大乱,世事更迭变幻,使得其后的村庄隐去了真实,或语焉不详,形成了历史的断层。直到后来,一支高氏族人从福州迁居到此,栖息繁衍了400多年,村庄才有了比较清晰的历史脉络。而因为村庄曾经一度中断了历史,后人找不到那些窑口在哪里。

屏南传统瓷器的工艺有三个特点:原矿土釉、手拉坯以及柴窑烧。其中上釉时的釉浆是用当地的原矿石直接刷成,无需添加化工原料。与现代工艺相比,每一个环节都是手工的古老工艺,每个环节都是不可控的,柴窑的温度、手拉坯的一次成形、原矿釉土做出来的泥浆,都无法像现代工艺一样做到可量化、可控制,因此每一件瓷器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一个制作环节都不可复制,其中往往就会有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做瓷师傅常说的一句话:“入窑清一色,出窑千万颜。”师傅的工艺经验只是增加了成功的概率,比如瓷器上的铁锈斑,会不会形成窑变,形成什么样的斑点,都要看这次烧制的具体情况。而釉的颜色,则跟温度息息相关,虽然工匠很有经验,但是柴窑的火候很难把控,有时,窑内风的方向一变,瓷器的釉色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古瓷器的美妙,就体现在这种种不可预料的效果中。

瓷器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泥料烧制而成,当地泥料最大的特色,就是具有透气性,并能软化水质,这是其它材料器皿所没有的,而这适度的透气性,最适合用来腌菜、酿酒、存茶叶等,如今我们在身边看到的、用着的瓷器,却不知道,这传承自最远古的工艺模式,我们日日都在享用。

来源:闽东日报

作者:甘湖柳

编辑:陈娥

审核:林哲雨 林珺

责任编辑:陈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