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东之光 资讯速递

知乎者也丨李典义:夜游石马兜

2023-12-16 10:45 来源:闽东日报

我对穆阳并不陌生,因为母亲的娘家就在这个古镇边上。儿时的我曾多次走过穆阳大桥,记忆里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石拱桥,横跨溪面,雄伟壮观。但我却不知道就在这座桥边,有一条俗称“石马兜”的小巷,从古老的码头一直延伸到街上。

一个夜晚,我与朋友驱车前往穆阳品尝特色小吃,再一次闲步穆阳大桥,领略穆阳溪畔流光溢彩的美妙夜景,不经意间就走进了“石马兜”。

夜晚的石马兜,两排大红灯笼高高挂,微弱的灯光显得特别祥和温馨。行走在纵横交错的巷弄间,祠堂、长弄、旗杆石,照壁、门匾、大厅堂,随处可见古建筑岁月的痕迹,古韵古风扑面而来。斑驳的墙面,裸露的青砖,与新加入的时尚元素、打卡装置、原创店铺,让这条百年老街拥有了复古与潮流。如“木缘工艺”“有一家米酒坊”“云裳阁”“打铁铺”“理发店”“裁衣铺”“中药铺”,以及“民俗馆”“听月楼”等业态的植入,使得石马兜充满生机,吸引了不少追求时尚的年轻人聚集于此,享受喧嚣下难得的“慢时光”。

石马兜是闽东缪氏的主要聚居地,如今被称为“雨巷”(皆春街与南薰街),它的周围建立了五门——东旭、西成、南薰、北山、皆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嘉靖壬子年,缪一凤在此上马赴考,高中举人。后来,他开采梨坪银矿,数千银客聚集,牛岭古道上,贩夫走卒,络绎不绝,来往于石马兜与梨坪之间。

历史悠久的石马兜,从穆阳溪码头由南向北穿过前街、石马兜,径至印坪街,长约300米,宽不足4米。过去,由于水路发达,穆阳是周宁、政和等闽东北的物资集散中心,连接码头的石马兜成为当时穆阳古镇最繁华的传统特色商贸街巷之一。沿街商铺林立,商贾云集,热闹一时。

在东旭街85号及其周边悠深的高墙内,有个始建于清代繁盛时期的“五家众”古民居群,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石马兜规模最大、气派非凡的高门深院。五家众祖上缪廷灼中年弃学从商,往来江浙,积累了巨资,第二代力争上游,第三代五个兄弟,个个英才绝伦。他们功成名就后,并排建造五座大院,每座大院又分前后两个大厅堂,用青砖砌起的空心墙老旧大门,斑驳的黄土高墙挺拔坚实牢固。宅中高大木柱,支撑起庞大的屋架,十分壮观。

“五家众”兄弟中老大的一座大院,曾经被改建成绣花厂,为地方赚取外汇,后来被拆并改建为旺达市场。所幸另外四座大院得以完整保存,门上雕有灰塑“紫建连标”“燕誉贻休”“春风次第”等匾额。厅堂的窗棂上,是端庄的喜字和喜鹊登枝的木雕。几桌上,精雕细刻着妇女烹茶男子耕读等充满温馨的生活场景。宅檐下,支撑的木刻斗拱翘角花蕾,厢房上鱼鳞般的黛瓦,更使古宅显得古色古香。

在古民居群中,每一条小巷,都有一个故事。这不,在一处小巷口,就看到一方石碑,上刻“明大学士刘泂山故宅”。南风吹拂,南来北往的官员与商旅,穿行于雨巷,驻足于石马兜,在明朝后期短暂的美好时光中流连片刻。富庶的穆阳,吸引着四方的移民,其中最著名的移民是刘中藻,他的父亲从苏阳来到穆阳谋生,便定居于石马兜红门里。

当时在红门里出了位才女,其父缪应祝不想轻易将自己的掌上明珠许配给人家。但是当他第一眼见到黄头发的刘中藻时,眼前一亮:“真乃吾婿也。”那一年,刘中藻才15岁,现在很多男孩在这个年龄,还在烧烤摊前眼巴巴地看着烤肉串流口水。这时的刘中藻却早已显露头角。缪老先生眼力极好,知道此人今后定有作为,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在刘中藻《泂山九潭志》里,就有提及这位才女。

随着岁月的流转,在不同时光的这块土地上,历史戏剧般地演绎了一个个传奇故事。作为缪氏早期的聚居地,石马兜的成长与辉煌,记录于古巷的每个角落。在每座无言矗立的高墙下,在每座幽深曲折的院落中,在每个光滑锃亮的鹅卵石下,无不隐藏着历史的厚重与无奈。

漫步在石板铺就的石马兜古街上,听着现代人高跟鞋敲击石板的声音,好像穿越在遥远的过去。走进窄小曲折的堂弄,坐在听月楼里品一壶茗茶,像是在与古人对话,令人感慨,顿生斯文。

来源:闽东日报

文字:李典义

编辑:何冰如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

责任编辑:何冰如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